
-
她在北京胡同里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书画家
她在北京胡同里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书画家莫丛/文 胡同是京城特有的城市生活的标志,承载着北京京味文化的基因,胡同、四合院人家的居住文化,自然带来了老北京人崇尚传统艺术的习惯。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胡同生活的幽静,外面山水的峻峭,自然会反映在老北京人的艺术修养和笔墨之中!宫晓莉就是一位出生在六
119
- 0
- 11
-
艾君:“身兼二职”的清明节,由二十四节气到民间节日
我们的节日讲座-清明节 中华节日文化在五千年文明发展中源远流长,让清明这本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自然节气,在数千年中华节日文化发展中又承载了传承中华习俗文化的功能,成为迄今为止唯一身兼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的中华民间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文化之精华。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人们的
236
- 0
- 17
-
艾君:寻访千年古河
一条千年古河,始京城东南的护城河,沿着朝阳西南部小武基往东南流淌……当穿过今日翠城小区、王村路、康华路……由东南五环的化工桥开始,河道渐宽,在通州张家湾汇入了凉水河。这条地图上很难找到、史书上鲜有记载的古河,却是北京地区唯一以人名命名的河流,也是古老北京最早开发的人工漕运河……民间习惯叫它 “萧太
78
- 1
- 20
-
谈谈中国的龙文化①由自然天象到民间节俗“龙抬头”
元宵过后,下个重要民间节日是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那么,“龙抬头”到底是个怎样的节日呢?龙为何在华夏族眼里会如此神秘?为何会逐渐演变成民间节日了呢? 谈谈中国的龙文化(一)“龙抬头”,由自然天象到民间节俗作者 艾君 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
133
- 2
- 27
-
谈谈老北京舌尖上的食俗文化
艾君碎语:北京传统食俗是汉.回.蒙.满等多民族食俗取长补短、兼容并收而形成的独特城市食俗文化。食俗作为一个地方不可或缺的文化标志,一旦失去其特色文化魅力将失色。今日的北京已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既需要以包容心兼顾外来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也需要传承独特的老北京人舌尖上的食俗文化,其本色不能丢--(刊于《工
277
- 4
- 68
-
您还会说家乡的土话吗?
“听到方言,你会想家!”提起方言,尽管学术界有众多不同表述,但在普通群众眼里,方言是种乡情乡约乡愁的故乡情结,方言是种浓浓的乡音……听到乡音,自然会时刻提醒自己,久别的老家还有亲人,过节时候,期盼团聚。 那么,您还会说家乡的土话吗?什么是地域方言呢?它为何承载着感情魅力呢?我国汉语方言到底分几大类
187
- 0
- 61
-
夜赏春联话古诗—从马英九一副春联说起
艾君:夜赏春联话古诗—从马英九一副春联说起 艾君偶见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的虎年春联后,一个字:“妙”! “妙”在其对子的内容含义。 马先生写道:✍“岁辞丑牛寒色去,年逢寅虎晓光新”。 马先生自释道:文句脱胎自初唐四大诗人之一骆宾王的《西京守岁》,借用此诗的“寒色去”跟“晓光新”,“疫情肆虐的此
51
- 1
- 8
-
艾君读言随感:缩衣节食勤耕桑……
【艾君读观夜感:缩衣节食勤耕桑……】 今儿,一位微友给愚翁艾君私聊留言道,“吃、吃、吃,现代过节就知道吃?” “……不能把吃当成天大的事……老天赏饭吃,是上善若水,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也因着人的辛劳和汗水。表明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不能暴遣天物,有衣、有食就当感恩,知足。”愚翁非常谢谢这网友善言!
42
- 0
- 6
-
艾君:“三伏日”与“夏暑秋”间有怎样关联呢?
艾君国学讲堂 第四十讲-“三伏天儿” 温馨提示:三伏日,一定要时刻做好“防暑、防汛、防疫”三防工作。 前言:今年小暑后的7月11日就进入我国三伏天的初伏阶段,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多雨的日子的“三伏天儿就到了”。有民谚道,“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那么,古人是如何预测酷暑时节的?“三伏日”
116
- 3
- 32
-
古代诗人为何钟爱艾草文化?—端午挂艾习俗与艾草文化历史探寻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为何物?端午节为何要挂艾?数千年来,中国人为何钟爱艾草?古代文人为何善赞艾草诗篇?今儿愚翁艾君就与您一起聊一聊这些民俗话题……【注:本文详见(2021年6月中旬出版的《工会博览》杂志)】艾君国学讲堂第三十九讲古代文人墨客为何钟爱艾草文化呢?—端午挂艾习俗与艾草文
247
- 1
-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