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旗袍是满汉文化、中西文化兼容并收的产物吗?
2016-09-07 16:00:35
  • 0
  • 1
  • 15
  • 0

   前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习近平的讲话不仅反映了中央对传统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而且彰显了其以文化复兴助推民族复兴的坚定决心。

   在中华文明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旗袍被世界公认为中华民族最美的女性服饰。北京作为文化古都、旗袍的故乡,为中华旗袍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4月21日,由北京文联主办的北京旗袍文化研究会在京宣告成立,王延华被推选为会长,李雷、艾君、肖欣艳被选为副会长,黄大栋被选为秘书长,杨萍被选为监事长。这是首都唯一的旗袍文化研究专业组织,必将促进首都乃至全国旗袍文化的研究和发展。今儿,艾君与大家聊聊中华旗袍文化—

 

   〇旗袍的魅力在哪里?笔者认为,从一定意义看,旗袍就是中华女性品质、品德、内涵和特点的象征,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和外在之美的完美结合的体现。它通过地道的中国面料、图案和工艺,以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东方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这就是一种女人文化,也是我们要传承、要研究、要创新发展的中华旗袍文化。

   〇关于旗袍来源的争议,眼下史学界、民俗界、服饰界还有许多不同看法,其争议也一直没有间断。主要存在两种不同主流观点:观点一,旗袍起源于北京。。观点二,流行于上海,逐渐流入内地。另外一种观点,即把旗袍的起源史追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那么,旗袍到底如何起源并流行的呢?

   〇笔者认为,传统旗袍是满族的女子旗装与汉族汉服的重要品种袍的兼容并收、完美结合而产生的中华女性服饰。而现代旗袍则是以满族女子旗装为基调,兼容汉服服饰之优点,结合国际流行服装之元素,随着中华民族各民族服饰文化、中西服饰文化融合兼容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女性流行服饰。

   关于旗袍文化的起源,我们也可以这样去理解,旗袍文化起源于满族女性服饰文化,传播流行于清朝京都,创新兴盛于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上海。

 

满汉文化、中西文化兼容并收而诞生的中华旗袍

---对中国旗袍文化沿革发展的思考和刍议

●艾君/文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无论从中国梦的实现动力还是从中国梦的重要目标而言,它都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我国的女性的服装也随着历史在不断传承变化。旗袍就是中华民族女性服饰一道最美的靓丽的风景,没有哪种服装能像一袭旗袍那样将女人的妩媚典雅、山水韵律体现无遗。中年女人的风韵,青年女子的青涩,旗袍总能给你穿出百样风情,千样姣美。

   那么,中华旗袍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传统女性服饰呢?4月20日,著名的文化学者、词作家任卫新在写给北京旗袍文化研究会成立《贺词》里一段话,给我们思考。他说,“我一直认为,中国的旗袍是最美的,不能是仅以端庄和典雅以概之。中国的旗袍当与法国的婚纱、日本的和服并列,成为世界女性三大美丽服饰的文化风景。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具备占领高端,撷取到它真正的文化价值。研究旗袍是一种美学,其核心是东方女性美。不仅是服饰,也是体型、气质、德行与文慧的标志。”

  任卫新先生的这段话给我们启示:旗袍之美,不仅仅是服饰之美,而是与东方人的人品、文化、体型完美融合起来。任老的的这些观点,与笔者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一脉相承的。

   这些年来,笔者也一直在思考,中华女性传统之美到底体现在哪里?其实,一件旗袍就可以说明问题,它可以把中华女性之美区别于其他国家女性之美。穿上合体的旗袍,就可以说宛如贴上了中华女人美丽的标签,把中华女人的美丽、气质、内涵和魅力,体现得淋漓尽致。因而,从一定意义看,旗袍就是中华女性品质、品德、内涵和特点的象征,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和外在之美的完美结合的体现。它通过地道的中国面料、图案和工艺,以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东方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这就是一种女人文化,也是我们要传承、要研究、要创新发展的中华旗袍文化。

 

(一)旗袍起源问题的刍议

   关于旗袍来源的争议,眼下史学界、民俗界、服饰界还有许多不同看法,其争议也一直没有间断。主要存在两种不同主流观点:观点一,旗袍起源于北京。理由是,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而逐渐闻名起来的满族女人的“旗袍服饰”。观点二,流行于上海,逐渐流入内地。这一观点,主要来自1948年屠诗聘先生所编写的《上海市大观》里的观点,屠先生断言旗袍“开始流行于上海,逐渐流入内地”。之前,许地山先生1935年编写的《近三百年来中国底女装》也曾有过类似论述。

  笔者也看到另外一种观点,即把旗袍的起源史追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观点认为,深衣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那么,旗袍到底如何起源并流行的呢?以下,笔者针对旗袍服饰与旗袍文化的历史做些简单回顾和分析。

       先看看《新华词典》对“旗袍”一词的解释。

   旗,指用布、纸、绸子或其他材料做成的标识,多是长方形或方形。中国清代满族用旗来编制军队户口(共分八旗,后又建立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也特指属于满族的:~人(满族人)。~籍。~袍。而“袍”,指直腰身、过膝的中式外衣,一般有衬里。是中国传统服装--汉服的重要品种,男女皆可穿用。袍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服装之一,分为龙袍、官袍、民袍等。

   词典里对于“旗袍”一词的解释就是,一种女式长袍。原指满族一种代表性的服装。因满人别称“旗人”,故名。款式和结构简单,圆领,捻襟(大襟),紧身袖,四面开,带扣襻。随着社会的发展,款式也在不断演变,现今的款式一般为:立领右开大襟,紧腰身,长至膝下,两侧开叉,并有长短袖或无袖之分。旗袍穿着爽身合体,轻盈秀美,端庄大方。

       从词典里的解释我们不难发现,过去的旗袍就是满族女性服装,起源于满族服装。

研究问题,尤其是历史问题,我们必须站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立场去客观和理性看待这一中华服饰文化起源与发展,不要以狭隘的民族主义历史观对待旗袍文化的研究和探讨。

   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有着延续、借鉴、传承和创新的成分。如果我们去深追旗袍的来历,或许满族旗人的女装也是借鉴了传统的其他民族的优点改良成后来的“旗袍”。

   据资料介绍,深衣与袍服颇有差异,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而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逐渐被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行不悖。袍服自汉代被用于朝服,起始多为交领、直据,衣身宽博、衣长至附、袖较肥阔,在袖口处收缩紧小,臂肘处形成圆弧状,称为“袂”,或称“牛胡”,古有“张袂成荫”之说。袍服式样历代有变制,穿者多为知识分子及统治阶层,逐渐成为风尚。据悉,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服式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于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可见,中国之大,民族众多,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上,文化的借鉴兼容是少不了的。

       笔者去年在《抚顺日报》看到过这样一篇题为《魅力旗袍节 多情满文化》文章。文章称,旗袍是满族人的传统服饰,如今已成为深受全国百姓喜爱的服饰。旗袍起源于努尔哈赤麾下的旗人服装,改良于民国年代,普及于现在的国内外。举办旗袍文化节,能让广大市民知晓中国旗袍的历史渊源,领会旗袍文化的深刻内涵,体验身穿旗袍的追梦情结,进而让旗袍文化发扬光大。这篇来自地方党报的文章,或许已经给出了我们要探寻的答案。

     我们还是来看看传统的满族女服吧。满族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述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时期,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据史料记载,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传统的汉人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清朝统治者严禁满族及蒙古族妇女仿效汉族装束,从顺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那时,满族男女都穿直统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女性旗袍下摆至小腿,有绣花卉纹饰。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至清后期,有汉族大家闺秀开始效仿满族装束,服装多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女子旗装。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以及设计的兼容并举,使双方服饰逐渐趋向审美的统一性,这或许成为旗袍流行的渊源。

   可是,为何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的学者会提出旗袍“流行于上海,逐渐流入内地”的观点呢?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二种因素:其一,受民族思想、西方文化影响,有厌清改良的因素。辛亥革命时,孙中山提出了“驱除鞑虏,复我中华”反清口号,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中国开始逐渐走向世界潮流,也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这为日后旗袍在上海的传承创新,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端。

    其二,上世纪20年代,上海较为开放,女权运动浪潮,西方服装体系的涌入,开始对旗袍的改良运动。据史料记载,那时,商埠开放的上海华洋并处,五方杂居,成为十里洋场奢靡繁华之地。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服装装饰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据悉,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青楼女子等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到了四十年代初旗袍进入盛兴期,基本廓形已臻于成熟,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这也可以视为“现代旗袍”。

   由上述分析可见,笔者认为,传统旗袍是满族的女子旗装与汉族汉服的重要品种袍的兼容并收、完美结合而产生的中华女性服饰。而现代旗袍则是以满族女子旗装为基调,兼容汉服服饰之优点,结合国际流行服装之元素,随着中华民族各民族服饰文化、中西服饰文化融合兼容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女性流行服饰。

   关于旗袍文化的起源,我们也可以这样去理解,旗袍文化起源于满族女性服饰文化,传播流行于清朝京都,创新兴盛于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上海。

   尽管眼下关于旗袍的定义和起源还存有诸多争议,但是它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成为能“与法国的婚纱、日本的和服并列的世界女性三大美丽服饰的文化风景”,已逐渐博得世界公认。

 

(二)现代旗袍艺术的风格和发展

   满族旗袍经过上千年的传承、修正与改良而形成的现代旗袍,已经成为最能体现中国女性之美的服装。用中国的丝绸、锦缎,做成最中国的旗袍,穿在发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国女子身上,那种东方的美、东方的韵,那种温柔婉约的古雅风,每每令人叹为观止。

  穿上旗袍的女人,有着似水的柔情,流露出东方女性独有的优雅,让人心醉,让人痴迷。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审美和礼俗的变革,当今社会许多人对穿旗袍还有些误区。据东华大学卞向阳教授以及网上一些他人撰写的文章中介绍,眼下,对旗袍还有许多误区,有人认为,旗袍只适合作为结婚礼服,旗袍是高档消费品。其实,很多改良旗袍与短款旗袍在春夏季平时穿着也非常适合,而且很漂亮。其实,现在一般旗袍和普通衣服价格差不多。

   也有人认为,旗袍一定是开衩露大腿的,旗袍只是服务行业礼仪小姐的职业装。其实,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实际,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很多著名的女人,宋美龄、林徽音、阮玲玉、张爱玲等都和旗袍有着难解的情缘。还有人认为,穿旗袍要身材修长而苗条,穿旗袍要胸大。事实上,旗袍最适合东方女性的身材,也并不是胸越大越好。她更适合东方人含蓄内敛的审美心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旗袍文化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曲曲折折,甚至在“文革”期间出现绝迹现象,但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旗袍文化开始复苏,不过也一直没有真正流行起来。只有在一些婚庆、礼仪场合有女性在穿。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传统文化重新被重视,旗袍文化也被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旗袍文化终于迎来了春天,无论各种场合都能看到风姿绰约的旗袍女性

现在的旗袍,无论设计风格还是样式,在保留旗袍基本元素基础上,结合国际流行女装特点,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景象。

从款式看,其变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变化。有开襟的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有袖口的长袖、短袖、无袖;有开衩的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从色彩看,常见的红、蓝、黄、绿旗袍,色彩绚丽醒目,款式别致,充分展现出满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着重体现东方女性含蓄优雅的魅力。从图案看,现代常见的旗袍图案为织锦缎,配以传统的中国纹饰如双鱼、富贵花、梅花等,还有以中国水墨画手法描绘的花卉图案设计的手绘旗袍。从口子看,保持着旗袍盘扣不变。

当然,眼下旗袍工艺制作的标准尚未形成,因此,在设计理念、制作工艺、用布用料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从旗袍艺术设计者、加工制作者看,或求韵在“气”、或求韵在“形”,或求韵在“神”。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在不断学习西方艺术的同时,中华旗袍也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加入符合其特点的时尚元素或设计手法,让它不仅具有传统性、民族性,更兼具时尚性和国际性。

今日旗袍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的穿戴文化,而且也成为了一种表演艺术,走进了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春天。

 

(三)传承好中华旗袍文化

   中华旗袍被誉为“中华国粹”和“中国国服”。它融道、儒审美理念于一体,通过旗袍艺术向世人展示中华文化的内在和外在之美。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3年第13期发布《外交部关于参加外事活动着装问题的几点规定》中建议,“男同志着中山服女同志最好穿旗袍或长裙”。各地“公务员着装礼仪”规定也建议女性公务员以旗袍为正装礼服。不但是女外交官,新中国很多国家领导人的夫人出访外国也选择穿着旗袍,如王光美、卓琳、刘永清、彭丽媛等等。这一切,都表明中华旗袍魅力无限,被誉为“中华国粹”和“中国国服”。中央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我们研究传承中华旗袍文化,就是要弘扬旗袍这一“中华国粹”,吸取其丰富的思想精华,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旗袍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我们热爱重视中华旗袍服饰,不仅为了让女性扮靓自己,也为了怡情养志、涵育文明,为了树立爱国情怀、振奋民族精神。

  时过境迁,社会的发展、意识的开放、观念的改变,中国已融入了世界文化发展之列。今日旗袍文化成为了一种独立门类的表演艺术,走进了群众所喜闻乐见、女性愿意参与的社会和职工文化的行列。

   北京是文化古都,与旗袍的发展与沿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旗袍文化是北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欣喜地看到,而今的职工“旗袍表演”活动也活跃在企事业单位职工文化舞台上,旗袍也融入了职工文化活动的范畴。“旗袍走秀”这种新的职工文化活动形式正被广大女工所接受、所崇尚,成为女工人人能参与、人人愿参与的职工文化活动。“旗袍走秀”活动的开展,不仅展现出时代女工的精神面貌,而且通过“旗袍走秀”的娱乐性、趣味性、艺术性和生活性的完美结合,使得企业职工“乐得其道”。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旗袍文化一定会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中华彩虹。愿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憧憬、美的风韵洒满追求中华梦的美好人间!(注:本文刊于2016年《工会博览》杂志6月中旬刊,有适当删改。本文作者艾君系北京旗袍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乡土艺术协会理事、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理事)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