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会说家乡的土话吗?
2022-02-16 13:28:58
  • 0
  • 0
  • 61
  • 0

    “听到方言,你会想家!”提起方言,尽管学术界有众多不同表述,但在普通群众眼里,方言是种乡情乡约乡愁的故乡情结,方言是种浓浓的乡音……听到乡音,自然会时刻提醒自己,久别的老家还有亲人,过节时候,期盼团聚。

      那么,您还会说家乡的土话吗?什么是地域方言呢?它为何承载着感情魅力呢?我国汉语方言到底分几大类呢?普通话推广是不是意味着方言会消失呢?今儿,艾君就与广大朋友们一起聊聊这些话题—【注:全文刊于2020年《工会博览》杂志35期《谈谈博大精深的中国汉语方言文化》】

谈谈博大精深的中国汉语方言文化

作者 艾君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秋季,求学初次踏上了心向往之的北京。坐在通往动物园的103路无轨电车上,服务员一句:“劳驾!请给老人让个座……”吸引了我。

     “劳驾?”对我这个两眼墨黑外来人来说,多么陌生的方言。

       曾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你走在公共场所,经常会听到“劳驾,向您打听个人儿!”“劳您驾,帮个忙!”亲切的京腔儿……用“劳驾”开头问话者,起码不是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儿。那时,初来外地人一般会用“老师,请问去颐和园怎么走?”“师傅,育才胡同在哪个区?”……“老师”“师傅”开头一听便知是来自济南或洛阳的。

        其实,“劳驾”是老北京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礼貌用语,也算是地道儿北京土话。“劳驾”是由“劳”引申出来的北京人常用客气词儿,有“烦劳、劳动、劳人”之义。老北京人在请求别人帮忙、搭把手时,一般会说“劳您费费神儿”或“这事儿还得劳您跑一趟”……有时也直接说“劳动”,譬如,“劳动您把东西挪挪儿!” 一声“劳驾”,会让人觉得您很有礼貌。

         那么,“劳驾”词儿是怎么来的呢?据说,最初是老北京赶车和赶马的客气话儿。“驾”最早是赶车、赶马的术语。老北京代步工具多是马车、骡车以及轿子或骑驴儿,“驾”便成了敬词儿,如“驾到”“大驾光临等”。后来,便把“劳”与“驾”揉在一起儿,从北京赶车、赶马的客气词儿演变成社会日常用语儿。在老北京人中应用极广,求人帮忙、借东西、请人搭把手、请人让路、出门打听道儿,都会用到它。一声“劳驾”,会让人觉得您有礼貌。那个年代是北京当地人占主流的时代,也是北京地方语言流行时代。中国有句老话叫“入乡随俗”,你若是从外地儿来北京学习、工作的,如果不融入社会学说京味儿会让人瞧不起。久而久之,你自然也会学会几句老北京人常用的方言。譬如,“硬嘣”,即“坚硬”;“二乎了”,即“拿不准”;“打岔儿”,即“插话”;“悠着点”,即“当心点”;“天儿不赖”,即“天气不错”;“门儿清”,即“明白清楚”……等等。今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在这里追梦,北京方言也在日渐消失,而标准普通话也就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了。

      有人说,“听到方言,你会想家!”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方言,它传承数千年丰厚的文化底蕴。对于远离故乡,在异地工作打拼的人来说,方言是一种独特的家乡情怀…………那么,什么是方言?它为何会承载着感情魅力呢?

 

㈠ 故土方言,是心中浓浓的乡音

       据史料记载,方言一词最早出自汉朝思想家扬雄(公元前53年—18年)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一书。这是汉代训诂学一部重要的工具书,也是中国第一部汉语方言比较词汇集,在世界语言学史上这也是一部开辟语言研究的新领域、独创个人实际调查的语言研究的新方法的经典性著作。

      “方言”在不同国家、地区的人群中指代不同。欧洲人口中的“方言”是个语言学概念,指的是十八世纪后开始普遍称呼的位于“语言”下一级的“方言”,它根据语言之间亲属关系(发音、词汇、语法)划分出语系、语族、语支和语言,位于语言下的则是方言。而在我国所称“方言”一般指的是“地方语言”,又称“地方话”“白话”“土话”或“土音”,指区别于标准语的某一地区的语言。一般而言,一种语言中的“方言”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往往只流行于一个地区或某一群体。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在《抱朴子·钧世》说:“古书之多隐,未必昔人故欲难晓,或世异语变,或方言不同。”唐代诗人皇甫冉在《同诸公有怀绝句》有言:“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而明代诗人唐寅在《阊门即事》诗中道:“五更市买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可见,古人已经把方言视为区别于官方通行的标准语言。而当代作家冰心在《再寄小读者》中讲过:“他的诗是用方言写的,富于人民性、正义感,淳朴、美丽。”可见,在冰心眼里,地方方言是一种接地气,具有美感的语言。其实,从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看,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涉及某一地方言或几地方言的运用。在明清以后白话文小说中,有许多方言成分,成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代表。

       从学术来看,所有方言实际上都可以被称作或视作语言,相互间关系亲缘较近语言可以互称为对方为方言;而相互之间亲缘关系遥远,在形成和发展历史上相关性较小的语言,则不可互称为对方为方言。在众多语言学者眼里,个别语言之所以为“方言”,通常有三大原因:缺少适当书面语,语言未达到准确描述程度;语言使用者没有属于自己国家;同一民族或国家拥有多个语言系统。不过,也有一些语言学者认为,“方言”和“语言”的区别基本上是任意的、随意的。主要指,一种语言(口音),譬如,京味儿、陕北话等,可以称其为一种方言,同时也可以称其为一种语言,而不可理解为任何一种语言,可以称作另一种语言的方言。在语言学者眼里,语言会随着集体向远方迁移,或者跟异族文化发生接触,逐渐地发生分化,产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

       从汉语来看,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汉语方言分布区域也辽阔,各种地方方言使用人口具有普遍性。汉语方言只通行于一定的区域或群体,其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现代汉语各方言大都是经历了漫长演变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形成要素有社会、历史、地理等诸方面的因素。如,人口迁移、山川地理阻隔、地方风俗形成等。汉语方言本身都具有语音结构系统、词汇结构系统和语法结构系统,能够满足本地区或群体社会交际的需要。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一般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语言特点。

       尽管学术界对方言有众多不同表述,但在社会大众眼里,方言是一种乡情乡约乡愁的故乡情结。当踏上异地,想表达某种情绪的时候,永远也不如家乡方言的比喻恰到好处;当你久居他乡,与老乡在一起聊天时候,好像回到了儿时那个无忧无虑年代。

      方言是一种浓浓的乡音。无论你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还是在千里之外南江北国,如果能够听到家乡话,会觉得是一种无尽缘分,想家恋家之情油然而生。听到乡音,也似乎提醒自己,在故乡还有亲人,过年过节时,正期盼着你归家团聚。方言是一种乡土风情。代表的则是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是对当地文化的总结反馈,是一个地方文化的精华,是一个地区的标志,是一个地区的代表。方言是一种历史见证。方言增加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很多方言从古至今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可以证明历史的变迁及历史曾有过的“痕迹”,是我们的瑰宝,是中国文化组成部分。

㈡ 汉语方言,凸显中华文化深厚底蕴

       中国方言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有着丰厚文化底蕴,传承数千年,组成中华文化的宝库。【………略】

㈢ 保护好汉语方言,让中华文化内涵更具魅力

       汉语方言是中华文化活化石,是中国民族文化组成部分,保护传承好中国汉语方言,是对子孙后代负责,也是对中华民间民族文化责任。那么,在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是不是意味着汉语言方言会消失呢?

       对于社会上这种担心,一些文化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当代文化学者周海中教授曾指出,当今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互联网等的冲击,正处于逐渐消失的危险,因此,保护汉语方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和社会安定。而民俗学者牛国栋先生则认为,语言的形成和延续是几百上千年的过程,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改变。作为植根于民间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方言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的土壤。山东大学方言学家钱曾怡教授也有此观点,方言是不可能消失的,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目的也仅仅是推广一种交际工具,而不是要其取代方言成为唯一的语言。

     在笔者艾君看来,国家在倡导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对于汉语方言的抢救和保护极为重要,可以“两条腿”走路,在大力普及推广普通话同时,也要保护好传承好汉语方言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者并不矛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作为文明古国,为确保社会交际的正常进行,国家在法律以及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规中,明确规定了普通话为共同语,为官方语言。推广普通话,以追求高雅、体现文化内涵,追求文化的高品位,倡导严谨规范、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这是复兴汉语文化的重要任务。但是,国家也并没有法规禁止或歧视方言,在非正式场合、在不影响社会公共利益前提下,是允许使用方言的,这是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方言区语言习惯和习俗的尊重,体现了对方言区人的方言情结的尊重,也体现了对方言文化传承的人文关怀。【……略】(注:此文节选自艾君国学讲堂第三十五讲稿,发于2020年《工会博览》杂志35期《谈谈博大精深的中国汉语方言文化》)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