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西方节日内涵“绑架”中华传统节日现象
2017-02-13 17:40:10
  • 0
  • 94
  • 86
  • 0

    〇注意!莫要亵渎中华传统节日思想和内涵〇倡导!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〇坚守!对中华民间节日文化“以不变以应万变”

   近几年,西方一些传统节日在中国渗透并流行,也备受年轻人的青睐,这是世界文化融合的必然现象,也不必焦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今中国的一些学者、媒体,在宣传里有种奇怪现象,不管中国传统节日的主题或内涵,盲目吸容“西方节日”似乎隐含一种以西方节日“绑架”我们传统节日主题和内涵的趋势,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警惕!西方节日内涵“绑架”中华传统节日现象

--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发展与西方节日涌入现象的思考

艾君/文

    今年的“元宵节”,又见一些学者、媒体打起了“中国情人节”的牌子,看后令人遗憾。

   必须承认,近几年,西方一些传统节日在中国渗透并流行,也备受年轻人的青睐,这是世界文化融合的必然现象,也不必焦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今中国的一些学者、媒体,在宣传里有种奇怪现象,不管中国传统节日的主题或内涵,盲目吸容“西方节日”似乎隐含一种以西方节日“绑架”我们传统节日主题和内涵的趋势,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注意!莫要亵渎中华传统节日思想和内涵

    元宵节前夕,博主艾君在接收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讲过,中国的民间节日,之所以能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源远流长、灿烂辉煌,都具有其固定的节日称谓、节日主题和基本的节日内涵,尽管节日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往往衍生或注入兼容许多新的文化活动内容,从单一化趋向多元化,从而形成一桌丰富的文化大餐,这是节日文化发展的必然现象。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因为西方节日在“中国热”,而我们节日里也有与西方节日相关内容,就盲目去把我们的传统民间节日改名换姓、脱胎换骨,不分青红皂白去打“西方节日称谓”牌子,这是一种亵渎中华传统民间节日的行为。

    就说“情人节”吧!近些年来,受西方文化影响关于“情人节”的话题似乎备受年轻人青睐,有汹涌澎湃之势,于是乎,一些民俗学家、媒体人,就开始挖掘史料、寻根求源,把我们的“元宵”“七夕”“中秋”等传统的节日不仅赋予了“中国的情人节”的内涵,似乎又开始改名换姓,也打“中国情人节”的牌子(详见2012年《艾君:切莫以“情人节”概念绑架我们的传统节日》一文),这种节日文化现象,不能不令人焦虑和为中华节日文化的延续传承发展担忧。

    譬如,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上元佳节”“春灯节”“灯节”,其起源与我国其他传统节日一样,眼下很难找到准确的史料记载。而当今中国百姓眼里的春节期间习俗,则是个漫长的过程,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民间春节习俗中,把吉祥大年往往当成春节起始,而把团圆元宵节当作春节的收尾庆贺高潮。所以,就会有“吃汤圆、看花灯、猜灯谜、写对联”等这些元宵节期间的民间习俗,这都在表达中华民族追求吉祥、团圆、和谐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这应是元宵节的主元素和宗旨。在我国古代,因受封建礼教影响,婚姻大事往往是由父母主宰,男女间并非那样开放;而“情人节”属一种婚姻自由习俗,这在我国传统节日里是不可能存在的文化元素或内涵(注:个别少数民族地区或许把元宵节当成相亲会,但不代表元宵节的主要节日内涵),因而,作为一种全国风行的“元宵节”,不可赋予“情人节”元素。

    中国是传统文化大国,民族众多,节日文化历史悠久,各民族在长期生活中形成了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的民间节日,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补充、和谐共生,有了今日我们传统民间节日内涵极为丰富的现状。因此,中国的民间节日与西方不同,丰富多彩的中国的民间节日很难找到确切的起源。但是,以笔者之见,有一点不容忽视,传统中国是农业大国,因而中国的民间节日起源都与“敬畏上天、敬畏土地”密不可分。“天地人缘”“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反映中华民族追求“吉祥安康、和谐共生、团圆快乐”的美好愿望,这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安居乐业,追求爱土爱乡、和谐共生、世界大同的节日情怀。

   虽然节日属于民俗,具有多元性、民间普遍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但我国一些民间节日之所以能够千百年来流传至今,都是因为其具有不变的“节日称谓”和固有的节日思想和主题的。文化永远具有不可复制性,一旦盲目复制或改变其固有的名称或者思想、主题,其节日的存在价值就会成为浮云一片。

倡导!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前不久,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博主艾君作为一位长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外来优秀的文化如何兼容并收探讨者,很高兴看到中央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细细品读后,感受到《意见》里的指导思想、理念与脉络与博主艾君十几年来在媒体或博客上的提出的想法和观点是一致的。这说明,中央开始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的研究工作,这是一种与时俱进、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科学的传统文化发展战略。这对于我国传统民间节日的研究、传承和保护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劲的东风。

    其一,传承节日文化体现一种中华传统美德。传统节日活动中,人们需要情感交流,小到一家人聚会,大到一个民族集体狂欢,这种交流形式、文化形式是无法取代的情感互动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而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生存发展中,形成了许多礼仪风俗,许多道德标准,许多为人处世之道,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说明中央重视中华传统美德。

    其二,发展节日文化能体现一种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通过传统节日活动,人们不仅能提高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指数,也可以寓休于闲、寓学于游、寓教于乐,反映着人们的生活愿景、人生理想,更透露着一种文化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节日文化,对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时代意义。

    另外,弘扬节日文化可以体中华民族的统一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节日属于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民俗本身具有多元性,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之间取长补短,走向了文化大融合,形成了共生、共存或者共发展的民间文化,这使许多节日习俗趋向了一致或相似性。中央要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有利于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促进民族的团结友爱。

坚守!对中华民间节日文化“以不变以应万变”

   六七年前,博主艾君曾对我们的文化发展提出过“一根四性一化”文化发展原则。即,以本土本民族文化为根,兼容吸收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进步性、文明性”的外来文化,走多元化发展之路,这与中央提出的“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思想是一致的。

   《意见》里所提到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等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的民间节日,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灿烂辉煌,都反映中华民族追求“吉祥安康、和谐共生、团圆快乐”的美好愿望,这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安居乐业,追求爱土爱乡、和谐共生、世界大同的节日情怀。

    博主艾君以往曾说过,对于当下文化现象丛生,应该坚守“以不变以应万变”思维。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文化也随着时代的脉搏无时不在更新在变化。节日其本身是一种文化形式,而演绎和传承一种传统文化,永远不是复古、不是回归过去,而是要在永葆节日的文化基本内涵不变的前提下其表现形式会会随着时代的脉搏在更新、在变化,其外延也会逐渐扩大化。在新的文化背景和环境中生活、成长的年轻人,也正是这种变化的主宰者和发展者。所以,对待传统节日文化,我们唯一的手段就是在永葆某种节日的文化基本主题思想不变的前提下,以与时俱进的观点,培育生长土壤和环境,进行形式的创新以及内涵的外延,尤其要吸收外来文化表现形式的优点,充分考虑到年轻人的喜好,丰富我们节日的内涵,找回节日文化的时代性。

    节日文化属于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民俗本身具有多元性,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之间取长补短,出现过许多次文化大融合,形成了共生共存或者共发展的民间文化,这使许多节日习俗趋向了一致或相似性。而今的世界,也正在步入一个文化兼容、共享并举的时代,我们的传统节日能否走出去与世界节日文化兼容、共享并举,在思想意识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操作方法上创新发展。博主艾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是根据中央文件精神要求,进行宣传普及和学术研究工作。

    二是要创新发展,在节日内涵、思想主题上,下工夫并加以弘扬。从发展角度和世界普遍接受观看,我们许多节日不要总在围绕起源、名称、习俗和过节形式做文章,而应在内涵、思想主题上下工夫和加以弘扬,这就要不断赋予传统节日新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让我们民族最基本的节日文化基因与当代相适应、与今日社会相协调。

    三是“两条腿走路”,要重视新节俗和世界优秀的节日习俗的收集整理工作,与传统节俗兼容并蓄。在节日文化建设上,我们要立足传统看今天,站在中国看世界,同时也要站在今天看历史,科学看待和发展我们的节日文化发展。所以,我的观点就是,“两条腿走路”,世界优秀的节日要吸收兼容,我们的也要走出去同时,也要以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的思维,站在世界发展的视角,认真审视我们节日文化的不足,打造出具有民族特色、世界意识的自己的节日文化品牌。

    四是倡导“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再加了一句“它为我用”。就是说,“用我们的方式过中国人的节日”。

    五是要研究青少年的文化、生理和生活需求,把节日打造成具有一定内涵的青少年娱乐盛会。“节日是永远属于年轻人的,没有年轻人參與就不会有节日的气氛和文化气息。”所以,需要找回节日文化的时代性,而不是一味地去复制追求传统性。

   六是需要有世界文化大融合、大发展的理念和思维。以民族节日文化为根基,以世界节日文化发展特点为潮流,从高思维、高起点、高走向、高标准,培育我国节日文化的思想土壤,策划制定出一整套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节日文化品牌打造计划,以与时俱进的思维,科学发展的意识,努力走出国门把我们的节日打造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知名节日。

    总之,在国际多元文化日益交融的今天,如何进一步发挥中华节日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我们要根据文件精神,培育、改造、寻找、开辟我们传统文化的生存土壤、生存环境和空间。让古老的传统节日融入时代性,让外来“洋节”赋予中国元素;让中华文化在不失民族性基础上兼有世界性,永远具有节日青春的时代的气息。(艾君于2017年2月10日天为堂,根据新华社记者采访内容整理)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