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祭祀习俗真的该改一改了
2017-04-04 17:53:07
  • 0
  • 0
  • 25
  • 0

    垃圾如山、散发出一股刺鼻的臭味,其中垃圾里有祭祀的糕点、腐烂的水果、凌乱的空酒瓶和难以降解的塑料袋……这种祭祀习俗真的要改一改了,尽管改变意识非一日之功,但祭祀习俗也要与时俱进。民间风俗的形成是脱离不开一定时期人们的劳动生活需求和社会发展质量的要求的,一种民间风俗形成和发展也是具有时代性的,都自然而然地带有这个时代劳动生活或社会发展的影子--

倡导低碳环保,让清明文化更加清明起来

艾君/文

    每年清明节期间,一些公墓垃圾如山、散发出一股刺鼻的臭味,其中垃圾里有祭祀的糕点、腐烂的水果、凌乱的空酒瓶和难以降解的塑料袋。据一家公墓一位清洁工介绍,他们一日清理垃圾达到几十吨。于是,社会在呼吁,为了让墓地清洁工节假日减轻工作量,要倡导可以用环保的形式祭奠亲人。

    “用环保的形式祭奠亲人”,笔者认为,这不失为一种好的想法和倡议。众所皆知,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有祭祀习俗,除春节外,还有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祭祖习俗其意义在于教人返本报始以示知恩报恩、以表孝道、师道。古人说,“礼有五治,莫重于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道德修养的精神之本。

    然而,随着时代一次次变革,民间祭祀方式上也总会伴随时代发展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变化,眼下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类似于烧香烧纸、放鞭炮、献纸人纸车和糕点酒水等祭祀习俗。从历史意义看,这些祭祀风俗对表达对先人的哀思、怀念起到了感恩教育意义,也体现了中华孝道文化的本源。但是,民间风俗的形成是脱离不开一定时期人们的劳动生活需求和社会发展质量的要求的,一种民间风俗形成和发展也是具有时代性的,都自然而然地带有这个时代劳动生活或社会发展的影子。在时代发展变革中,一些旧俗会伴随时代进步和文明发展需要或延续或摒弃或与新俗兼容并举。不可否认,眼下,传统祭祀中的一些形式,己影响到社会的文明发展,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环境的改善。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现代文明社会更倡导低碳环保。积极推行低碳环保祭祀方式,倡导生态文明祭祀新风尚,这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给清明节等祭祀风俗注入新的时代民俗元素也是当务之急。从近几年,一些地方民间兴起的鲜花祭、洗墓祭、植树祭、网上祭、家庭追思会等祭祀新风,都能同样表达心绪,寄托情感,不失为好的风尚。一方面既传承了中华祭祀文化的涵义,另一方面也让传统对接现实,让祭祀感恩孝道观融进现代文明生活。这些祭祀方式的革新,值得社会提倡。

    不过话又说回来,破旧立新不会一帆风顺的,不可能一挥而就,新风尚的形成也非一日之功,这更需要社会公民意识的改变。要解决传统祭祀造成的环保问题还要从多方面入手,多方共治。不仅要强化公众的公德意识、文明意识、环保意识,在公民教育上下工夫;也要出台相应的法规制度,在法规制度上加强监管,以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此文原发在2016年4月下旬《工会博览》杂志,有调改)

【艾君网络相关言论】

   【清明沦为摆阔节?祭祀要体现出感恩之心-知恩报恩,以表孝道、师道】传统习俗中祭祀活动除春节外,还有清明、中元节和寒衣节。我国自古有祭祀习俗,源于商今已4千年。祭之意义在于教人返本报始以示知恩报恩,以表孝道、师道。“礼有五治.莫重于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孝是中国文化精神之本,孝无则德亦无儒亦无,我传统文化之神亦无。敬祖意在示教爱长辈、传道讲礼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丧葬之人欲断魂”这是前年清明时网络曾流传着的顺口溜,这反映了民间社会对殡葬业暴利积怨的心态。对于清明代祭现象,艾君是不倡导“清明节代扫代祭”,前几年,俺在接受媒体采访讲过,陌生人代祭有些形式主义。其实,只要心有,如其“清明代祭”,不如抽空带上思时之敬,亲去墓地以表对已故亲人思念之情。而对于“清明祭祀为何变成摆谱比阔现象?”,艾君曾说过,“未知生.焉知死”这体现了孔子生死观,也体现出儒家思想是“反对盲目崇拜鬼神,反对不去把在世间事情做好”行为,折射出人本主义精神。清明祭祀,本应缅怀先人的优秀品质,寄托对他们的追思,然而,一些祭祀活动中的烧“仆人”、烧“美女”等行为,与现代社会崇尚的理念相左,带有明显的低俗化倾向。弘扬孝道不妨提倡“厚养薄葬”,孝敬老人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比如常回家看看,多陪老人说说话。特别是在老人病榻前尽义务,是检验子女孝心的重要标志。至于老人去世后,是否烧“豪车”、烧“别墅”等进行祭祀,并不能彰显孝心。

    至于代祭代扫行为,更是丢弃了传统,而没有传统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祭祀中的不良风气源于理念偏差,只有转变观念,才能形成文明的祭祀风尚。(见新华社2014年《清明祭奠为何变成摆谱比阔“名利场”?》、《北京日报》“北京新闻”刊出《收费代祭“游击队”今年没生意》、《理论时评——警惕清明节文化内涵的流失》等新闻通稿文章)

   【清明文化无国界】清明节在阳历推行后定春分后第15天。清明文化体现传统孝文化的家风家德。除扫墓外习俗很多。有吃鸡蛋和小葱之俗,说取清白之意;有地方要吃红皮鸡蛋说心明眼亮。但俺认为,吃红皮鸡蛋或为图吉利,既念已故亲人也望子孙满堂,有民谣:红鸡蛋满脸串,今年吃你的喜馍馍,明年吃你的红鸡蛋。民俗学家艾君认为,清明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外国人的关注,关键在于其真挚动人的“非排他性融合力”。艾君介绍说,“无论什么样的文化,首先要吸引人,然后才能广泛传播。”艾君认为,以神话传说和有趣的习俗为切口的民俗文化更容易被大众广泛接受,而后则是对于该文化更深刻的了解。“世界上被广泛认可节日的起源往往与信仰、崇拜、祭祀和纪念等有关,其形成、被认可和广泛传承风行的过程大都有一定的民间群众基础,也与民族民俗分不开。”艾君说。(见新华社2013年通稿《中国清明内涵吸引外国在华留学生》)

   【清明节不是中国“鬼节”,警惕!“外节血脉”同化中国民间节日文化现象】近几年,外节在中国流行受年轻人青睐,这是世界文化融合必然现象也不必焦虑。但值得注意是当今中国传统节日盲目吸容“外节思想”主题或内涵现象。中国节俗外延太多让节日文化失去本意需规范。例如春节应重团圆吉祥.清明侧重祭奠怀思、七夕节重爱情等,这样节日文化才有意义。

  虽然节日属于民俗,具有多元性、民间普遍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但我国一些民间节日之所以能够千百年来流传至今,都是因为其具有不变的“节日称谓”和固有的节日思想和主题的。文化永远具有不可复制性,一旦盲目复制或改变其固有的名称或者思想、主题,其节日的存在价值就会成为浮云一片。对待传统节日文化,我们唯一的手段就是在永葆某种节日的文化基本主题思想不变的前提下,以与时俱进的观点,培育生长土壤和环境,进行形式的创新以及内涵的外延,尤其要吸收外来文化表现形式的优点,充分考虑到年轻人的喜好,丰富我们节日的内涵,找回节日文化的时代性。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