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香古韵领风骚
2019-10-09 19:02:47
  • 0
  • 5
  • 68
  • 0

暗香古韵领风骚
――小议张娜的古曲演唱艺术

艾君/文 

        不显画面先有声,不闻曲子先有画。随着苍凉诵读声,舞台画面徐徐展开。战争摧残,繁华扬州一片狼藉,二十四桥水波荡漾,冷峻月光寂籁无声。陡然间,舞台后传来吟唱:“…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吟唱把观众思绪带到几百年前的南宋。一位古装女翩然出场。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伤感悲情,唱出一幅清凉空灵镜像,台下观众感叹叫好。

       这是前不久,在京举办的姜白石作品音乐会上,著名歌唱表演艺术家张娜演唱的南宋音乐家姜白石自度曲《扬州慢·淮左名都》的一幕。整场音乐会张娜演唱了姜白石十几受词曲作品,既有抒发诗人流落江湖,却不忘君国的感怀;也有描写诗人漂泊羁旅,而对时光和恋情的抒发。张娜独到的音乐素质,入情的演唱表演,移情入景,乐景抒怀,备受广泛赞誉。

         姜白石是南宋中期涌现出来的文学家、音乐家,其独创词调无论艺术思想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既继承了古代民间音乐的传统,又对词调音乐的格律、曲式结构及音阶的使用有新的突破。其代表曲《扬州慢》《杏花天影》《疏影》《暗香》等突破了词牌前后两段完全一致的套路,使乐曲发展更为自由,可谓是“中国古典音乐剧”,演唱难度极大。而张娜能够对其作品把握得如此到位,演唱的如此引人入胜,则来于她对历史的熟知、对诗词的喜欢、对音乐的造诣和对古曲的酷爱。

        众所周知,南宋中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昌盛的时代,也是古代文学艺术巅峰的时期。新儒学思想的诞生,也让这个时期形成了典型的传统中国文化。随着科举体制发生阶层分化,“江湖诗人群”开始登上文学舞台,社会形成文化下移趋势。但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的南宋诗歌,开拓了诗新境界,影响深渊。而姜白石也正是此“江湖诗人群”中一员。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接济为生。因此,其作品也是那个时代“江湖文人”代表,这是演唱者必须了解的历史背景。      

      古曲好唱,唱好最难。演唱古曲不能脱离开作品所处时代和作家所创作的思想内涵以及内心情绪。而张娜的演唱,很好把握住了这些要素。穿越时空,回到南宋,把姜白石作品演绎理解发挥的淋漓尽致,具有历史的厚重感、表演的感染性、艺术的表现力。不难看出,张娜身上所积累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扎实的古典诗词声乐基础、深厚的戏曲表演演唱功底。

        张娜是我国著名歌唱家,自从进入北京戏曲学院任教如鱼得水,深受各种流派戏曲名家的影响.....兼容并蓄,將戏曲演唱技法和表现手法潜移默化运用到了其古曲演唱上,逐渐成为独具特色的当今古曲演唱教学艺术中生代的旗帜性人物。

        笔者艾君曾经讲过,古曲演唱具有“一难.二雅.三涵”三特点:难,即难领会难把握难理解;雅,即古诗词曲皆经文人墨客精心打造而成体现着风.雅.颂;涵,即指个人涵养,没有涵养修养素质的歌手很难表达出古曲的意境和韵律。唱好古曲非简单唱准音符,情感到位,而需能将诗词歌赋挖到深处才称完整。作为古曲演唱者,要在弄清诗情词意基础上,在发挥古人情趣意境气韵神态前提下,在探索歌唱表达恰如其分情况下,方能做到真正唱好一首古曲,而张娜在古曲演唱上的成功也正如此。张娜得益于对历史的熟知,对诗词的理解,有意识地思考后感悟乐曲,在乐曲中去体会诗词意境,在“情感”乐律中去理解诗人情怀;得益于她善于博采众长,汲取古今各大流派之大成,从各地戏曲、民族传统音乐中吸取了许多营养,也从西洋音乐中吸取演唱技法,并进行了柔和加工,兼容并蓄,丰富创新,这是对传统民族音乐追求的至高境界,反映了其对古诗词的深刻理解,彰显了其对曲子和词意的完美融合和把握。

       古之有诗必有歌。在笔者看来,古之吟诗、咏诗、唱诗之说,无疑表明,古之诗词是用来咏唱、吟唱的。中国是诗歌大国,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后来的唐诗宋词,无不蕴含着古人的咏唱、吟唱之韵。从近现代对于古诗词研究看,研究学写古诗词者屡见不鲜,社会上对于古诗词认识也大都止步于对于古诗词创作和普通话诵读上。而对于古人唱诗研究、挖掘、复制和补曲者甚少,即便作曲大家创作古诗词曲,也大都是根据现代音乐自我认识的角度谱写而成,缺少对历史、对古曲、对古人创作古诗词时吟唱心态和环境的考量和把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傅雪漪先生致力于“古典诗词歌曲”的研究,挖掘整理和根据自己对“古典诗词咏唱吟唱”的理解谱写了几十首带有“古风古韵”的歌曲,我们简称“古曲”,传授给了时任中国音乐学院实验乐团歌唱家王苏芬,这就有了今日的中国音乐学院新的教学品牌“古曲教育艺术”的诞生。而今,在我国古曲演唱和传承上,出现了在中生代后继无力断层的困境,这不仅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社会的以及演唱自身条件的种种原因。从近三十多年普及发展看,姜家锵、王苏芬、李元华等也为傅雪漪的“古曲”演唱普及做了大量工作,在中国音乐学院历任领导的关心扶持下,也逐渐形成了以王苏芬为代表的中国音乐学院“古曲教育艺术”这面旗帜。从一定意义看,傅雪漪、姜家锵、王苏芬、李元华等老一代演唱者之所以能够把握的恰到好处,源于他们具有对历史的熟知、对诗词的理解、对传统戏曲演唱的功底,因此能在乐曲中去体会诗词的意境,在“情感”的乐律中去理解诗人的情怀。

       尽管在我国古曲演唱和传承上,出现了中生代后继无力断层的困境(这不仅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社会的以及演唱自身条件的种种原因),但张娜的突起,并能够挑起中生代古曲演唱这面旗帜,这对古曲艺术的研究、传承和发展无异于大有裨益。这源于张娜跟新凤霞等学过戏曲而具有的戏曲功力,跟金铁霖学过声乐而具有的现代民歌功底,以及跟王苏芬学过傅氏古曲而具有的传承基础。

       张娜的演唱,让古曲艺术有了新的突破,更加“符合中国传统艺术的演唱和表现特点”,这是张娜对古曲艺术的贡献。(2019年10月9日于北京释雅居)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