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君:“三伏日”与“夏暑秋”间有怎样关联呢?
2021-07-23 12:29:59
  • 0
  • 3
  • 32
  • 0

艾君国学讲堂 第四十讲-“三伏天儿”

        温馨提示:三伏日,一定要时刻做好“防暑、防汛、防疫”三防工作。

      前言: 今年小暑后的7月11日就进入我国三伏天的初伏阶段,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多雨的日子的“三伏天儿就到了”。有民谚道,“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那么,古人是如何预测酷暑时节的?“三伏日”与“夏、暑、秋”之间又有怎样的一种关系呢?为什么中伏有10天和20天的不同?为什么每年“数伏”没有规律?“三伏天”是如何计算的?今儿,愚翁艾君就与朋友们一起聊聊这些话题—

国学讲堂 第40讲

“三伏日”与“夏暑秋”间有怎样的关联呢?

—聊聊“三伏之节”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

作者:艾君

       “她老人家上了年纪,又是伏天,身体常常有毛病,怎么能够来?”这是著名作家丁玲在长篇自传体小说《母亲》里一句话儿。记得作家周立波在散文《夏天的晚上》也曾叙述说:“我想起了我们乡下......伏天冰凉的清澈的山泉。”这些叙述都提到了“伏天”,可见,伏天儿在我国气象变化中是一个让人煎熬的时节。

         “伏天儿”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并且潮湿闷热的日子,民间常说的“苦夏”就在此时,很多人会出现身体乏力、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和体重减轻等现象。在老北京有句民谚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这说明伏天与冷冬一样,也被一分为三,这“三伏”一般叫“一伏、二伏、三伏”,有人也叫“初伏、中伏、末伏”。而在老北京民间却叫“头伏、二伏、三伏”,所以北京民间有句俗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意思是指老北京民间数伏天家家信守的饮食民俗,据说旧时北京农业落后,没有夏令青菜供应百姓,夏至数伏时正是蔬菜青黄不接断档之时,伏天炎热天气下,民间喜欢弄些简单少油又清淡爽口的饭食,所以就衍生出“伏天吃饺子、面条、烙饼”的食俗。那么,伏天到底怎么来的呢?我们慢慢道来—

伏日的起源:“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

         打开一些辞书,你会发现。伏,本是会意字。据记载,“伏”字形出现较晚,现有最早的古文字材料只有金文。金文字形左上方是一个“人”,右下方是一只“犬”。秦篆字形与金文相同,只是人与犬并列了。汉隶字形沿袭秦并且字形方块化,而成为楷书的“伏”字。“伏”由“人”与“犬”构成,于是,学术界对此字有不同解释,一种说法是犬趴在人的脚边;另一种说法是犬由后面把人拽伏倒;还有一种说法是人像犬一样匍匐在地,以伺机面行动。不管解释如何不同,但都含有趴下之义,这应是“伏”最初之义。今日网上有网友调侃说 “伏天就让你此时趴着别动”,也似乎有些道理。

       据史书记载,伏日起源于春秋时期。……那么,三伏是如何划分的呢?如何推算呢?

数伏方法:廿四节气和干支纪日相配合

      “初伏、中伏、末伏”这三伏的入伏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具体日期是由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

        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廿四节气。【略】…………………

        我们再来简单看看天干地支纪元。【略】………………… 当我们了解了廿四节气和天干地支纪元后,就会理解古代“三伏日”的具体算法和时间不固定的原因了。在整个炎热夏季有五个节气,它们分别为“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而关联到“三伏日”推算方法的则有“夏至、立秋”还有天干支纪日的排列【略…………………

       那么,民间为何有“小暑不算热,大暑是三伏”之说呢?

民间谚语:“小暑不算热,大暑是三伏”

        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今年7月7日小暑后,全年最热的伏天儿就到了。有民谚道,“小暑不算热,大暑是伏天”,夏至后的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今年的7月11日就是我国三伏天的初伏阶段,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湿度大。高温、闷热、多雨季节将伴随这个时期。古籍《群芳谱》中说:“暑期之此尚未极也。”

       小暑是夏至以后的第二个节日【略】…………………

……………………………………

      中国自古是文化大国,在中国各地民间人们在劳动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谚语来表达对小暑、大暑、立秋与伏天等气候现象关系。【略】…………………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积淀,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文化学者、民俗学家艾君2021年6月26日于北京释雅居)【刊发于 [J].工会博览,2021(七月中.21期)】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