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何说,当今中国没有女人属于“传统型”
2016-02-09 01:46:39
  • 0
  • 0
  • 14
  • 0

     大年,一般由“备年”“迎年”“接年”和“送年”组成整个年俗,形成许多关于女人过年礼数。那么,已婚女人为何过年时不能回娘家呢?我国大多地区初一有不出家门之俗,规定年初二可走亲访友。有地区初二是“送年日”,对女人而言要在家忙年,故“回娘家”多在初三后行之守礼数;有的地区初五是“送年日”,故“回娘家”多在初五后算守礼数。这些规矩在旧时是很严格的。作为女人,你是否愿意学会去守护传统礼数呢?

社会焦点,女人时尚,春节礼俗,民俗文化

艾君:揭开已婚女人为何不能回娘家过年之俗?

    【艾君:已婚女人到底为何不能回娘家过年?】过大年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大的节俗。一般“备年”“迎年”“接年”和“送年”组成整个传统春节的年俗,并形成了许多关于女人过年的礼数。那么,女人婚后为何过年时不能回娘家呢?其实,这种习俗由来已久。以下简述之--

    首先,看女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身份。俗语说,“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水”。娘家本是女人自己的家,但结婚后却叫娘家(即为“外家”),作为女人对于生己养己长大的家,出嫁后已不再是自家了,回自己的家也就被叫“回娘家”,婆家或分家后独立出来的家便成为是回家。当娘家、婆家、自家出现交错时,自然会有了许多彼此遵守约束的礼数。

    俗语说:“三十晚上吃饺子,没外人儿。”还有种说法,“年三十晚上,出嫁后的闺女看娘家灯,娘家会受穷,不吉利”。在传统节俗里,大年、中秋是家人团聚的2个重要节日。嫁出去的女人是不得盲目回娘家过的,追求的就是团圆。

    在我国有些地方,过团圆节,还要去坟茔把去世的先祖请回家。所以,传统文化中,过家庭团圆节不准外人参入的。出嫁的女人已经不再是家里人,变成了婆家人,回娘家自然犯大忌,即便特殊原因被迫在娘家过,午夜前后也要去别人家回避一下。

    总而言之,过大年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在吃里爬外,会把娘家吃穷;二种说法是因为不孝敬公婆或不会持家,被婆家赶出家门无去处。

    其二,看过大年中“迎年”、“接年”和“送年”三环节中的习俗。我国大多数地区,初一(过去初一是元旦)有不出家门(即不能去异地串门)之俗,规定年初二开始才可以走亲访友。有的地区初二是“送年日”,这对女人而言,传统有女主内之责,所以要在家忙年,故“回娘家”多在初三之后行之更守礼数;在中国有的地区初五是“送年日”,故女人“回娘家”多会安排在初五后算守礼数。这些规矩在旧时特别是我国讲究礼数的农村是很严格的,违反是大不敬。

    以上这些旧俗,从表面看,都是过去社会男女不平等而形成的封建陋习。但是,如果我们从传统社会分工,以及传统家风、家德、家庭关系发展看,也还有其道理。

    传统的礼俗形成,都是在社会发展中而适应社会现实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约束规矩。我国的传统家庭倡导女主内男主外,可以说,女人是家庭里的主要劳力,也是这个家庭的幸福健康的支柱,所以,传统文化会叫她“家庭主妇”。而传统的“备年”,以及“迎年”“接年”和“送年”的习俗等等的活儿都离不开家庭主妇。过年过程不回娘家自然有其道理。这是中国社会长期强调家风建设而形成的社会分工和家德,这种家德礼数可以更好地平衡当时社会家庭的需要、调和家庭关系的矛盾,有利于促进家庭成员和谐、家庭关系和谐、家族利益和谐和国家稳定和谐。

    艾君早就提出,民俗是有具有时代性的。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许多传统礼俗也在变革中成为旧俗。今天的社会,已经走入男女“各顶半边天”的新时代,家庭礼数没有了道德标准,每个女人可根据具体情况去自我发挥,去灵活处理。家庭关系的和谐已失去了礼数的根基,在无序、无规中变得扑朔迷离。

    作为女人,你若真的很酷爱且一直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那么,你是否愿意学会去守护传统礼俗呢?估计百分之百的女人都会选择“NO!”那么,话又拉回来,一个连传统礼数都不会去守护的女人,生活里又如何去标榜自己属“传统型女人”呢?从此意义上讲,我敢说,当今中国我敢说,当今中国恐怕没有一位属于“传统型女人”。

    面对数千年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一些旧俗旧礼,在今日倡导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时代,年轻人是去守护还是破旧立新?是去接力延续还是对古今中外文化批判吸收而兼容并举?民俗文化也应具有时代性。(艾君草于2016年2月8日)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