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都奔“北上广”真的有病吗?
2015-10-30 16:33:01
  • 0
  • 0
  • 13
  • 0

    ●为何“北上广”的话题成为热点?●为什么再苦再累都要奔“北上广”?●外:“北上广”具有那些特别的魅力?●内:“北上广”给追梦者会带来什么?

时政现象,民俗乡村,社会聚焦,文化读书

   前不久,资深媒体人、知名报告文学作家、《北京文学》社长兼执行主编杨晓升先生来函,希望艾君能从社会学、民俗学的角度谈谈对“为何再苦再累都想奔北上广”的看法与观点,艾君欣然应许。因时间近,简单思考后,艾君匆忙写就一篇拙文,谈了自己对这个社会文化现象的看法。今将此文发于博客,仅供大家批评指正--(此文刊于《北京文学》杂志第11期上,发表时编辑作了适当删改。)

      20年前艾君就听到京城街头巷尾老大妈议论:“一个个都往北京跑,在这里也挣不到钱,这不是有病吗?”……

城市魅力的背后又现虚荣文化作怪

为什么再苦再累都要奔“北上广”?

艾君/文

近几年,“北上广”话题成为社会和相关部门研究和探讨的社会问题,也成为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热议的话题。为何“北上广”的话题一时间成为热点呢?

艾君个人认为,“北上广”等一流城市由于人口急剧膨胀,带来了现有城市公共设施、交通、环境、服务等的巨大压力,也无形中推动了有限资源的价格上涨,为城市管理者进行综合城市治理和服务增加了难度。在困惑面前,政府也好,社会也好,媒体也好,自然会发出这样疑问:究竟什么原因,促使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再苦再累都要奔“北上广”?

这样的疑问,实际上,20年前就听到京城街头巷尾老大妈议论过,“一个个都往北京跑,在这里也挣不到钱,这不是有病吗?”

从社会和人类学角度看,再苦再累都要奔“北上广”是个大话题,并非一两句话能够说得明白。我国社会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社会现象,都要系统性地去分析其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原因,也要分析人文环境中人的生活、文化需求等因素。以下,笔者从社会和人文角度笼统地聊点不成熟的理解和看法。

时政现象,民俗乡村,社会聚焦,文化读书

城市魅力:环境的优势,是追梦者实现梦想向往之地

去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显示,在参与调查的留学回国人员中,57.94%的留学回国就业人员期望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寻找职业发展机会。可见,“北上广”有着其独特的城市环境魅力。

中国有句俗语叫“环境造就人”。“孟母三迁”的典故千古流传。说的是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故事告诉人们,成人可以选择自己环境,父母可以为孩子选择生长环境。从这个故事里,我们也可以有这样反问,人为何要选择环境?

实际上,环境不仅会影响人的生活和成长,也会影响人的后期发展和成就梦想。好的环境会使人成长,而坏的环境会使人堕落。

提起环境,我们通常按属性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通俗地说,是指未经过人的加工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环境,是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而人文环境则是指由传播活动所需要的那些非物质条件、无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譬如,公民素质、政治制度、社会舆论等等。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离不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一个地区或一座城市的环境如何往往决定其对人诱惑力或吸引力大小。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一座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俱佳的城市,必定是众所向往的地方。

当然有一点需说明,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环境的需求会表现出差异性。以笔者对人的需求观察后认为,在自然与人文环境不能兼得情况下,吃穿不愁生活富有者或老年人,会更多把城市上乘自然环境当作安居首位考虑;而对于为理想、为生存而打拼的众多年轻的寻梦者而言,优良的人文环境则是他们追梦的理想之地。

众所周知,一座城市的人文环境往往涵盖门类和因素很多。不仅包含着硬软件,而且包含着生存、发展等环境。年轻人是追梦的年龄,欣赏和向往一座城市总会考虑到这些众多的环境因素。但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发展是不平衡的,除了城市自身文化魅力因素外,也与中央对沿海部分城市赋予的众多优惠发展政策密不可分。造成了今日中国城市发展魅力集中在沿海一些口岸城市,那里一夜间成为追梦的纽约、淘金的乐园、梦想的天堂。

北京是驰名中外的政治和文化古都,也是中国国际交流的中心之都,其环境优势不言而喻。而上海、广州、深圳、苏州、杭州、青岛等沿海城市,则代表着现代文明的脚步(注:笔者认为,古文明是从内陆向沿海辐射,现代文明却从沿海向内陆延伸),其城市硬软件等相对于内陆城市优势明显。

另外,还有些不能忽视的文化因子。一是文化多样化带来包容性。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北上广”等城市如同美国的纽约、澳洲的悉尼,凸现出“移民”城市特点,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聚集在这里,走过了30多年的风风雨雨,各地文化的兼容并收,形成了其文化发展的多样化、多元化的倾向;不同地方的人聚集在一起大家求同存异,带来处世态度的包容大度。二是享受前沿信息便利。城市品质不仅表现在城市文化上,也表现在城市功能创新力上。在这些优先发展型城市里,人们能更快、更多、更直接地享受到前沿文化和科技信息的便利,对于充实知识、改变意识、提升素质大有裨益。

以上这些生存环境和发展环境优势,自然是追梦者和打拚者实现梦想的理想之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既离不开自然环境,也离不开人文环境,年轻人钟情于“北上广”也就成为客观必然文化现象。

时政现象,民俗乡村,社会聚焦,文化读书

虚荣文化:坚守的背后,是“怕打脸,死要面子活受罪”

春节时,一位在京打拚的大学毕业生借钱说要回家过年,艾君问他:“为何在京工作半年多了,返乡过年钱都没有?”

他说,每月抛去租房费、生活费和其它花销,几乎月月光。艾君诧异地问:“媒体报道现在大学生毕业生每月最少也挣几千元,不至于没钱回家过年吧?”他告诉艾君,现在不是报道的那么乐观,实际情况他们几个同学大多数挣钱都不多,只是大家顾于面子不愿说实话,怕别人瞧不起。

“是面子重要还是更现实点好呢?”看来这种出于面子而死守高消费的“北上广”的人不在少数。面子的死守,放弃了追梦的第二选择,到底值不值?

在中国俗语里,有句话说是“打人别打脸”“死要面子活受罪”。转而一想,其实,这是中国人的一种虚荣。就像买房子,如果在北京买二环内房子似乎是身份的象征。相反,如果买燕郊房子就是无能的表现。

“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是中国人典型的重形式和虚荣心态,当这种心态变成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的社会风气和现象的时候,也就形成一种流行的“虚荣文化”。眼下,这种“虚荣文化”表现在社会方方面面。追求车接车送、追求上名校等等似乎是人一等,脸上有光,似乎要以身份标签去区别开大众。可见,坚守“北上广”与“死要面子活受罪”心态不无关系,这是其一。

其次,热衷“北上广”也与中国人喜欢“看大戏、赶大集”爱“凑热闹”的习俗有关。中国人总习惯于把自己当看客,有人打牌、吵架了,总喜欢围观看热闹;有人闯关东采到宝了,准会峰拥而至形成闯关东采宝热。就是吃个饭、就个餐,哪家餐厅火,也爱挤进去掺乎一下。在中国人生活习俗中,如果自己和大家不合群,总会引发自身和他人的不习惯与不安。喜欢“凑热闹”生活习俗,似乎也导致当“北上广”成为热的时候,自然成为青年人蜂拥而至淘金的地方。

其三,中国人重“名”心里,似乎去“北上广”就能脸上贴金。在中国有句俗语,“人往高处走”。表示人的追求,人的本性是向上的,是要优于同类人并不断提升自己。追求自己的理想、向往美好的生活,本是很正常的、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不立足实际,注重自我条件,盲目陷入“人往高处走”观念中,或许对自己发展就走进了死胡同。记住,高出尽管风光无限好,但低处也有花草满园春。

中国还有种家教观叫“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似乎一个人出人头地了,就能一呼百应,八面威风,英雄本色方显,就能落个好名声。中国人非常在意别人说什么。如果能获得别人赞美、得到良好评价是对于个人价值一种充分的肯定,给个人带来的则是极大的满足感。反之,如果得到相反评价,不能名扬四海、名垂青史、光宗耀祖,则是人生败笔,就“无颜见江东父老”。这种家教观或许带来年轻人“走上了北上广就没回头路”的坚守,似乎一旦回去,自己跌份,父母丢脸,家庭无光。

总而言之,中国人这种爱“凑热闹”习俗、“重名” 观念、“好面子”心态,也是造成眼下年轻人为何钟情于“北上广”,或者说再苦再累都要奔“北上广”的内在因素。(2015年9月29日于北京天为堂。注:此文刊于《北京文学》杂志第11期,发表时有删改)

时政现象,民俗乡村,社会聚焦,文化读书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