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为何一定要过?从鲜为人知的节俗说起
2015-09-26 20:47:08
  • 0
  • 0
  • 29
  • 0

中秋到底是个怎样的节日?中秋节各地都有哪些鲜为人知的节俗?民间为何会把中秋节与春节看得同样重?年轻人应如何对待中秋文化?中秋节为何一定要过?艾君在这里与博友们一起聊聊--

 传统文化,节日文化,民俗文化,中秋节

艾君:中秋节为何一定要过?从鲜为人知的节俗说起

9月23日《劳动午报》刊发记者余翠平、马超、张江艳的新闻调查《中秋节不做“低头族”行吗?》。文章针对眼下年轻人吃饭玩手机,让亲情、友情减淡等社会现象进行了探访,提出了“中秋节不做低头族行吗?”之疑问。艾君在接受采访时谈了自己看法。艾君个人认为,科技时代带来亲情疏远,年轻人过节要随节俗.守节规。艾君观点,对于中秋这样的团圆节,更应努力去维系其节日文化思想。百善孝为先。与家人团圆团聚也是中华孝道文化体现。因此,放下手机与家人聊聊天、吃顿团圆饭,享受亲情的愉悦同时,才会更好体现出对家庭老人的孝道。

那么,中秋到底是个怎样的节日?中秋节各地都有哪些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呢?民间为何会把中秋节与春节看得同样重要?年轻人应如何对待中秋文化?中秋节为何一定要过?针对这些问题,艾君在这里与博友们一起聊聊!

传统文化,节日文化,民俗文化,中秋节 

中秋节实是合家之圆享受秋之获之日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元旦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众说不一,据专家考证,在中国传统的三大节日——春节、端午和中秋中,中秋节形成最晚。不过,与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中秋也有着悠久的源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敬月习俗和秋祀活动。农历八月中旬,又是秋粮收获之际,人们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而举行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称为“秋报”。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合家团圆的日子,吃月饼、赏月亮是每年中秋必做的两件事。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准备瓜果月饼,“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饼必须是圆的,瓜果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人们互相馈赠月饼表达良好祝愿,很多人家还要设宴赏月,一片佳节盛况。但除了这些之外全国各地的过节方式也不尽相同。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以上是关于中秋的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社会知识。以下简单谈点个人的理解--

 传统文化,节日文化,民俗文化,中秋节

尽管我国民俗学家从人类把我国节日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人类的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宗教巫术、原始艺术以及民间风俗传说等方面演绎颇多、神化色彩更浓,但艾君个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实用文化的特色,我国许多民间重要节日的产生都起源于长江与黄河流域,与这些流域或地区的气候季节变化与农事密不可分。这从一年四季与24节气,以及一年四季中都有相对重要的节日可见一斑。这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对天地的敬畏和对生存价值的尊重。

春之耕、秋之收。《荀子.王制》中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之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是中国劳动人民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它强调了春在一年四季中所占的重要位置,因此敬畏春天,春之大节(以前艾君关于春节与立春相互关系问题,谈过自己看法)就是“春节”。有了春耕夏耘,就要做好秋收工作。中国大部分地区传统农作物农历八月中旬,迎来秋粮收获之际,男女老少一家人聚到一起、齐心协力做好秋收同时,享受秋天果实,吃月饼、赏月亮,团团圆圆,中秋节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勤劳的中国劳动人民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而举行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以感恩天地作为“秋报”,这就是“中秋节”。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实用文化的特色。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传承演绎,民间对中秋节赋予了许多别称,主要都是围绕“月”进行的,俗称“月节”、“月夕”。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又称“八月节”、“八月半”。中秋时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此也叫“团圆节”。  

所以,艾君以前接受采访一直强调,我们许多传统节日都可以具有鲜明的普世的主题思想内涵,例如,可以如下定性对外宣传主题,春节就是“中华吉祥节”;3月5日雷锋日宣传为“中华爱心节;清明节宣传为“中华祭奠日”;端午节宣传为“中华爱国节”;七夕节宣传为“中华恋人节”;中秋节宣传为“中华团圆节”、教师节宣传为“尊师节”等等,这样的定性才是一种科学发展的态度,才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观念,才是一种传承传统中求发展的节日观。

其实,全国各地的中秋节还有很多鲜为人知有趣的过节习俗。

 传统文化,节日文化,民俗文化,中秋节

中秋节有哪些鲜为人知有趣节俗

十几年来,关于节俗问题,艾君在接受一些媒体采访时,都曾经反复谈过。艾君的主要观点就是:节俗是一种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过节习俗,是具一定流行范围和流行时间的意识行为。尽管具有具体内涵和品质,是动态发展的、具有时代性的。一种民间节俗的形成发展,都自然而然地带有这个时代劳动生活或社会发展的影子。每个时代不同,对节俗所承受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在时代发展变革中,一些旧俗会伴随时代文明发展需要或延续或摒弃或与新习俗兼容并举或需要积极培育新习俗。

另外,中国之大、民族之多,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着许多部落、民族,有些民族过节习俗同中有异

传统文化,节日文化,民俗文化,中秋节 

【中秋节:老北京的小玩意儿】在过去,兔儿爷在京城的人气绝对不输现在的芭比娃娃和变形金刚。这只兔子早在清朝就火爆异常,几乎所有的庙会集市都少不了卖兔儿爷的小摊儿。

其实,兔儿爷最早出现在明末,用来祭月的,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兔儿爷,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之后,兔儿爷成为旧京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人们按照月宫里有嫦娥玉兔的说法,把玉兔进一步艺术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后,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兔儿爷。双起翔、白大成等是京城作兔儿爷民间老艺人。

如今,兔儿爷因为其浓浓的民俗味道,依然备受青睐。

 传统文化,节日文化,民俗文化,中秋节

【中秋节:上海月亮河里玩浪漫】上海中秋节有祭月、走月、踏月等习俗。祭月时由妇女先拜,男子后拜,也有地方讲“男人不拜月”,祭月完毕,一家吃团圆酒、赏月饭等。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妇女们结伴夜游,称为“踏月”。

 传统文化,节日文化,民俗文化,中秋节

【中秋节:南方一些地区烧“火”求吉祥】广东、福建、江西等地保留有烧塔的习俗,它是稻谷节节饱满,家里红红火火,亲朋平平安安的象征。烧塔活动的参与者会用小调、山歌等各地自己的方式庆贺丰收,岁岁平安。歌唱好年景,歌唱幸福美满的生活,活动一般会进行到深夜方才结束。

中秋夜晚,安徽地区盛行游火龙。“火龙”是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传统文化,节日文化,民俗文化,中秋节

传统文化,节日文化,民俗文化,中秋节

传统文化,节日文化,民俗文化,中秋节 

【中秋节:其它地区独特习俗】

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广州:中秋节在广州有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灯的开头多样,不果品灯,也有鸟兽、鱼虫灯,也可砌成字灯。到了夜里,就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用绳系在竹竿上。然后将竹竿插在房屋高处,如平台、屋顶或高树之上。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也叫“竖中秋”。

  山东——上坟祭祖:山东地区每到八月十五这一天,各家各户都上坟祭祖,保佑一家人平安。庆云县农家则在这一天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在青岛即墨地区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四川——舞流星香球: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

  广西——行月赛歌求婚:广西少数民族偏多,所以过中秋的庆祝方式也多种多样。侗族人喜欢带着自己的歌舞队去邻近的山寨赛歌,载歌载舞,人群仿佛荡漾在如水似的月光里,叫做“行月”。同时。他还有“赛歌求婚”的习俗,侗族小伙子身着节日盛装,吹奏着美妙的乐曲,跳着欢快的舞步,很快就被漂亮的姑娘引到一边,两人对唱对舞。

  南京——摸秋:南京妇女旧有“摸秋”习俗。中秋月夜,她们三五结伴,偷偷往果园中摸取瓜果,摸到南瓜,预示可生男孩,摸到扁豆则预示生女孩。而未婚女子的小姊妹们,三五结伴,往果园中摸取瓜果,以瓜果优劣,预示能否觅得如意夫婿。

  台湾——菜饼麻薯:他们中秋会吃一种叫“菜饼”的食物。菜饼以面粉为材料,中间抹上黑糖烘焙而成。台南地区则有在中秋节吃麻薯的习俗。

 传统文化,节日文化,民俗文化,中秋节

当今过团圆节,源自亲情和乡愁呼唤

科技的时代,带来亲情的疏远,艾君提醒年轻人过节要随节俗、过节要守节规。

艾君以前反复强调过,节日永远属于年轻人的,节日这种颇具年轻人兴趣和追求特点的文化,一旦失去年轻人,就会成为被冷漠的角落。没有年轻人的崇尚和喜好就永远也不存在对事物热的本质。也就是说年轻的一代对节日的需求更倾向于形式上的活泼和快感。

而今生活好了,年轻人又大都是独生子,似乎更注重了文化意义上的纪念性和娱乐性,也就是说过节实际成了“玩”字当头,这是今日年轻人生活和追求的兴趣和喜好。正因为如此,当互联网、手机这些新科技所带来的新的娱乐产生后,年轻人自然会陶醉其中,由此,让亲情疏远,让节日变味。

但是,在这里艾君必须警示年轻人,中华节日都是具有其独特思想和内涵的节日,过节要随节俗,过节要守节规。不能脱离了节日的本质和内涵。

任何文化的发展会随着时代进行变革儿发生变化,但我们必须坚持在传承中去创新、在兼容并收中去发展的思想。

纵观当今世界各种传统节日能够流行传承至今,艾君个人认为大都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1)具有信仰、崇拜、祭祀和纪念内涵和思想主题;2)具有广泛的民间习俗性和认知性;3)具有群体间融合性和非排他性;4)具有非职业性;5)具有自下而上的认可过程。所以,那些知名的、流行的节日都具有了上述几个特点,节日一旦形成,便有一种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而得以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有时社会条件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仍然保留了古老习俗的影子,这是节日传承性的重要的、基本的表现形式。

中国人回家过节的急切源自亲情和乡愁召唤。中秋节与春节一样,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自古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被赋予最能代表中华民族品味秋收喜悦的“团圆节”,成为中华民族享受亲情的“团圆会”。

对于这样的团圆节,我们更应该努力去维系它的节日文化思想,在传承中不断丰富其内涵,使之发扬光大。

习近平主席在春节团拜会上指出,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

在家庭建设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就是“孝道”。百善孝为先。与家人团圆团聚也是中华孝道文化的体现。因此,放下手机与家人聊聊天、好好吃顿团圆饭,享受亲情的愉悦同时,才会更好地体现出一种对家庭老人的孝道。

回家过节是亲情的呼唤。身在打拼的年轻人,生活里多少会有着丝丝苦涩、也有着点点甘甜。苦与乐伴随忙碌后,回到故乡、回到亲人身边,寻求久违相聚、感受是亲情魅力,倾听父母唠叨、洗掉生活困惑、调整自我梦想,这是家才有的温馨!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当你走过春夏秋冬时,方知心中挂着怀念;当你经历风风雨雨时,方知团聚还有温暖。岁月航标走进黄昏时,留下遗憾会让怀念成为永远。因此,为了家庭的和睦团圆,科技的时代,尽管带来亲情的疏远,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为了让你的人生不留下遗憾,艾君再次提醒年轻人,过节要随节俗、过节要守节规,放下手机与家人聊聊天、好好吃顿团圆饭,去享受亲情的愉悦吧!

 传统文化,节日文化,民俗文化,中秋节

年轻人为何不放下手机过个中秋节呢?

(摘自9月23日《劳动午报》记者余翠平、马超、张江艳的新闻调查《中秋团圆 ,不做“低头族”,你行吗》)

 

【专家:年轻人,中秋节回家团圆吧】社会学家、民俗学家艾君认为,科技的时代带来亲情的疏远,应提醒年轻人过节要随节俗、过节要守节规。艾君强调,节日永远属于年轻人的,节日这种颇具年轻人兴趣和追求特点的文化,一旦失去年轻人,就会成为被冷漠的角落。没有年轻人的崇尚和喜好,就永远也不存在对事物热爱的追求。也就是说年轻的一代对节日的需求更倾向于形式上的活泼和快感。

  而今生活好了,年轻人又大都是独生子,似乎更注重了文化意义上的纪念性和娱乐性,也就是说过节实际成了“玩”字当头,这是今日年轻人生活和追求的兴趣和喜好。正因为如此,当互联网、手机这些新科技所带来的新的娱乐产生后,年轻人自然会陶醉其中,由此,让亲情疏远,让节日变味。

  “中秋节与春节一样,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自古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被赋予最能代表中华民族品味秋收喜悦的‘团圆节’”,艾君说,对于这样的团圆节,我们更应该努力去维系它的节日文化思想。百善孝为先。与家人团圆团聚也是中华孝道文化的体现。因此,放下手机与家人聊聊天、好好吃顿团圆饭,享受亲情的愉悦同时,才会更好地体现出一种对家庭老人的孝道。

  为什么青少年要做低头族?国家心理咨询师傅学煜认为,现实生活是单调的,网络里有让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喜欢这种变化的稀奇的感觉,同时,他们能在网络里找到归属感,在群里关注别人也寻求他人关注自己。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低头族是在刷存在感,这是心理层面的需求,在生活中不可或缺,因此手机上瘾的人越来越多。

“从习惯来说,一件事情当你需要的时候做一做有很多益处,但是一旦下意识地长期去做,以至于不关注其他事情了,这对他们的情感、社交、生活实践带来不好的影响。”傅学煜认为,手机方便了大家联络感情,但是在使用时需要掌握度。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手机使得这种交往很片面很单一。比如,到了中秋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人们都是上门拜访送祝福,家人团聚过中秋。而现在,一条微信,转发群发就搞定了。这样就没有了过节团聚的味道。其实,有人已经在抵制这种现象了,说明大家已经慢慢感觉到了。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