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时代,不是追求猎奇、我行我素、唯我独尊,而是追求法理的时代、文明的时代,追求社会道德和社会伦理的时代--
艾君:妹替姐“成亲”是习俗还是闹剧?
春节前后比较忙。清明前后又接二连三有媒体电话采访,针对“死亡教育、清明祭奠‘名利场’、文章出轨、整治"四风"与殡葬改革、清明代扫代祭、寺庙文化”等话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好久没有提笔写博文了,今天,老友、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王君超兄在微博给艾君提出了一个问题,让艾君余言未尽,于是提笔写就此博文,与大家探讨。
【背景】据《楚天都市报》微博报道,前不久,深圳上演了一场奇葩婚礼。由于新娘赶往四川扫墓没能及时赶回来,新娘的妹妹代替姐姐披上婚纱而充当了临时新娘……原来是新郎说服了小姨子,并表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便有微文称《古有木兰替父从军,今有妹妹替姐“成亲”》。于是,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王君超(@王君超)先生在微博给艾君(@艾君AIJUN )留言,让艾君从传统习俗的观点应如何看待这件事情?
【艾君观点】君超兄的确提出了一个令人值得思考的社会伦理文化话题。不过,这件事情出现的确有点蹊跷。亲戚朋友们、男女方一家人都在参加婚礼,可偏偏即将要做新娘的“姐姐”不见了,理由却说是去扫墓了,而新郎却极力说服小姨子,并表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便有了所谓“妹替姐‘成亲’故事”。那么,我们不仅要问:突然是去给谁扫墓了?为何把结婚大事当成了儿戏?这些没有文章做过解释。
这其中原因,艾君暂且不提。既然君超兄提起让艾君从传统习俗的观点谈谈这件事情,那艾君也就从命谈点个人看法。
艾君认为,在当今文明社会,出现这种把生活当成演戏、基本伦理道德都不要的婚姻闹剧,的确是不应该的事情。这样的婚礼当属“四不象”,既不传统也不现代,一句话就是把婚姻大事当成了儿戏、闹剧了。
古代传统婚姻,一般分六步骤,也称“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随着社会发展,后来也基本沿袭了古代"六礼"过程,各地民间大致都有以下步骤:说亲-定亲-迎亲-成亲。
从此传统看。问题或出在“六礼”中“亲迎”环节。民间意义上看,一旦成亲就视为结婚了。于是,无论男方、女方家庭都会很重视这一环节,筹办过程一般都要全面考量,出现一方突然不见的差错现象一般少见。可深圳这位要做新娘的姐姐突然回不来,而即将成为新郎者却说服了小姨子,让妹妹代替结婚,这或有很特殊、很隐私而不可道明的秘密。
从民间文化和伦理看,结婚本身是很严肃、很重要问题,在民间,结婚也被视为女人一辈子大事,不可儿戏。既然都在迎亲了、成亲了,仅仅因为要做新娘的姐姐有事情回不来,而男方草率采取让人家妹妹这种替代做法,无论从风俗、法理和伦理讲,都是说不通的,举办这样的婚礼已经失去了婚礼的文化意义。
从现代婚礼理念看,主要还是以法律为准则,婚礼是种宗教或法律公证仪式,而妹妹替代结婚,似乎已成既成事实的婚礼,因为这是生活,而不是演戏。这种把伦理、法律当成儿戏、闹剧的做法,不知法律上应如何去解释?
以上仅仅是艾君一些浅显理解。但有一点,无论社会如何开放、社会如何发展,婚姻就是婚姻,婚姻是以男女双方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以夫妻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合法结合,不仅要共同生活,而且要承担起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也代表着要承担起维持家庭的责任。所以,即便是开放的时代,也莫把生活演成电视剧,基本法律道德和文明伦理应烙印在男女心底,一旦触及便有分崩瓦解之势。开放的时代,不是追求猎奇、我行我素、唯我独尊,而是追求法理的时代、文明的时代,追求社会道德和社会伦理的时代。
另外,俺对个别媒体“《古有木兰替父从军,今有妹妹替姐“成亲”》”之比有看法。。木兰替父从军与这“玩偶婚姻”怎能相提并论、同日而语呢?这种不分青红皂白乱联系以吸眼球炒作不可取。木兰女扮男装勇当大任、替父从军豪迈气质是正能量,与这种违背公德、挑战伦理“成亲”之举,无论性质、内涵以及社会意义都不可等同而视、混为一谈。(艾君草写于北京天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