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带上“孝心”回家看看
2014-01-25 15:58:46
  • 0
  • 0
  • 16
  • 0

我们中国有句话叫“百善孝为先”,如果反过来呢?我认为“百孝善为上”。我认为这就是一个道德的问题,我们讲孝也好、讲善也好,都是为了弘扬做人的品质,体现一个人的社会修养。眼下社会道德滑坡,我们讲孝也好、讲善也罢,都是为了弘扬做人的标准和品质,既要体现怎么去做人,还要做有德之人,有德必有孝、有孝必有德。这种关系在当代我们构建和谐家庭和和谐社会的关系中肯定要发挥着作用—

过年了,带上“孝心”回家看看

--艾君对当代中国“孝道文化”的一些理解

视频祥见中国文明网“访谈”

http://www.wenming.cn/ddmf_296/xd/ft/

背景介绍:据中国文明网消息,春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孝道美德、培育孝老敬老社会风尚,由中央文明办主办的“孝道在当代中国”网上系列访谈首场于17日上午在中国文明网举行。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陈瑛,孝感学院党委书记、孝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肖波,全国孝老爱亲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商雨佳,民俗学家、知名博主艾君就“孝道文化内涵、现实价值、当前困境”等话题进行解读,并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由中央文明办主办的“孝道在当代中国”网上系列访谈节目,个人认为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践行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培育良好文明健康和谐的社会风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以下结合“孝道文化在当代中国”,针对访谈中中国文明网主持人路弘所提到的问题,以及自己的回答,谈点理解、思考和看法,以作为补充。

如何看待“回家过节”现象?

艾君:“回家过节”是一种亲情的召唤

“回家过节” 是一种亲情的呼唤。亲情重在“情”字,承载着是一种感情,它就像一缕阳光无声息地让人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觉到温暖。人生在世,父母亲情是一个人最珍贵的伦理道德。对于血浓于水的亲情来说,父母是诗,写满了勤劳善良自豪和挂牵;父母是你走路启蒙老师,教会你为人处世道理;父母是你生命的保护伞,保护着你在磨砺中闯下去勇气;父母又是你搏击风雨靠背,过节能回到父母身边会得到安慰和幸福。

绝大多数人来说,如果有可能,过年能回到故乡回到亲人身边,寻求久违的团圆相聚,彰现的是一种亲情的魅力,让在外打拚的男轻人能感到一种家的温馨感。

当然,“回家过节”不同年龄段的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亲,广义看是思念亲人,实际传统意义上就是思念父母。又是一年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图的是个与父母与家人团圆幸福、是吉祥和谐。

对于在外打拚的男轻人而言,无论有钱无钱,无论有对象无对象,回到老人身边对老人来讲就是一种温暖。

去年春节期间,我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过,年轻人的过年心态:不怕"春运"怕"拷问"。长辈对年轻人唠叨两句,也是种善意的关心,很多长辈唠叨两句也只是找个话题,平时见不到面,老人唠叨很温暖。但是,现在年轻人,受中西文化的日益融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觉得婚恋、薪酬等情况属于个人隐私,不愿意被过多追问。所以,年轻人回家过年,要换位理解老一辈的观念总是比让老一代人去接受新鲜事物更容易一些。而长辈对于对年轻人唠叨两句,折射了中国社会的人情厚度,相比西方社会的人情淡漠,我倒觉得这些唠叨很温暖。

我的博文里说过,人的成长不能离开父母的爱,正如不能离开地球一样。这种爱是伟大的,伟大的爱是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坦然反映出来;父母的爱是无私的,而无私的爱是因为父母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献给了孩子;父母的爱是真挚的,真挚的爱是在叮咛、唠叨和牵挂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孝文化”内涵和当代价值是什么?

艾君:“孝文化”体现一种人品和修养

回望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不难发现,支撑我们这个民族文明和谐的重要基石就是“孝道”。孝道作为一种传统美德,一直是维持社会伦理的重要支柱,但是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孝道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历来在社会和学术界都存在不同的理解和各自的见解。

中华民族有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忠和孝。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孝在孔子那里仅是一种对父母的敬爱的伦理意识。《孝经》是儒家关于孝道的专论,其思想全面完备,把孝的地位与作用推到极致,成为儒家极其重要的经典,它是对孔、曾、孟孝道思想的全面继承发展,标志着儒家孝道理论创造的完成。从敬养上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我们中国有句话叫“百善孝为先”,如果反过来呢?我认为“百孝善为上”。我认为这就是一个道德的问题,我们讲孝也好、讲善也好,都是为了弘扬做人的品质,体现一个人的社会修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第一个‘老’字是动词‘赡养’、‘孝敬’的意思,第二及第三个‘老’字是名词‘老人’、‘长辈’的意思;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幼’字是动词‘抚养’、‘教育’的意思,第二及第三个‘幼’字是名词‘子女’、‘小辈’的意思;两句中的‘及’都有‘推己及人’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孝道被中国封建历代王朝和百姓尊崇,时至今日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符合人性与自然规律法则。我个人认为,博大的孝道文化之所以支撑着我们这个民族追求文明和谐,成为一种学人做人的标准,因为它也体现着一种做人的品质和修养,孝道就是德,有德之人必有孝、必讲孝。

但也应该承认,长期以来,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出现了断层,孝道观念淡漠,人们难以正确对待孝道文化的合理内核。尽管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出现了一段时期的断层,但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意识形态领域。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时代在发展、中西文化在激烈碰撞,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孝道文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问题,这需要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和重新的认识。

另外,进入现代社会,我国社会结构正处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计划生育政策推行社会上也出现大量独生子女。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所以,如何弘扬孝道文化,也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长期以来,中国人把孝视为人立身之本、家庭和睦之本、国家安康之本,同时也是人类延续之本。应大力提倡让孝道理念深深地镌刻在人们心中,为社会和谐,民族振兴而大加弘扬和传承。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党校给领导干部讲话时提到,要读好书读善书。特别谈到:各级领导干部应该读读《弟子规》。实际上《弟子规》开篇就是“入则孝”。

眼下社会道德滑坡,我们讲孝也好、讲善也好,都是为了弘扬做人的品质,它既要体现怎么去做人,还要做有德之人,有德必有孝、有孝必有德。这种关系在当代我们构建和谐家庭和和谐社会的关系中肯定要发挥着作用。

“孝文化”在传统节俗中有哪些体现方式呢?

艾君:孝文化是我国节俗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

孝道文化是我国节日民俗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它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中国的传统文化最早是由民间开始的,民俗文化包含的内容也很广泛,民风民俗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千百年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它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与向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

孝道文化在民间文化中主要体现在婚丧嫁娶,包括节日礼俗中。但是既然是民俗的,就有民间的地域性和广域性,因我国疆域之大、民族众多,各地民俗文化也不尽相同,但也有共同性,那就是追求亲情、团圆、吉祥和快乐。中国是个“礼义之邦”,例如,在婚姻礼俗中,在有些地区有过礼习俗。其中“过礼”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结婚时,早宴之后,新郎新娘还要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长辈行过礼之后,伴娘就可搀着新娘上花车了。上车时,新娘不妨哭几声,以示对父母家人的依恋。拜堂仪式时也要拜父母等等。

在节日民俗中关于对孝道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礼俗也不相同。就说春节吧,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有的地方大年三十晚上(或者正月初一)要给老人祝福、行礼,要一些吉祥祝福语(您老长寿、吉祥)、行礼(磕头、跪拜、叩首、作辑。过去中国人拜年需要登门行礼,或叩首或拱手,同时要说“过年好”“恭喜发财”等吉祥话。叩首一般对师生关系、亲缘关系中的长辈,而拱手通常是平辈。)或者送个红包(当然老人也要给孩子-未成年压岁钱)等。在我国农村有些地区,过年前一天,还要到祖先坟地去烧香烧纸、放鞭炮喊几声请老祖宗回家过年。

当然这些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节奏的加快、人的思维和意识的转变,有的已经悄然消失、有的也发生了形式上的变革、有的在某些地区、某些范围里流行。但应该指出的是,有些习俗尽管折射出对老人的孝敬,但是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有些愚昧或者不文明的陋习。无论如何说,有个不变的主题就是体现出对老人、对长者、对父母的尊重和感恩。

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形势下,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现代社会的发展理念和视角,去揭示传统节日的内在价值,发挥、拓展和强化其功能,既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又增强民族凝聚力、为社会文明发展注入强大的正能量。

“孝文化”对道德建设有哪些现实意义?

艾君:“孝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器

这实际提出了一个我们为何要倡导孝道文化的问题。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中国梦就是要强国富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已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理应受到子女的孝敬和法律方面的保护。

事亲行孝不仅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古代的孔孟儒学提倡的孝道,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和面临的现实看,正处在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期,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旧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正日益碰撞、磨合,重塑与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所面临的道德选择。

传统孝道文化中倡导的重根源、主入世的精神,对加强中华各民族的团结、齐心协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溯宗归祖和凝聚性的作用。

我个人认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其一,孝道文化是支撑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延续的社会关系脊梁。中国传统思想强调“百善孝为先”,孝敬和赡养父母、侍候公婆、尊敬长者这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重要内涵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重要内涵,也是支撑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延续的社会关系的脊梁。其二,弘扬孝道文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和呼唤。眼下我们的社会拜金主义盛行,道德滑坡,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国家都陷入了一种金钱利益的泥坑,即便一个家庭的成员之间也变得仕途、变得冷漠,虐待老人事情层出不尽,姊妹为仇现象屡见不鲜,维持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发展的社会的最基本的家庭和谐的细胞,在金钱至上观念下被蹂躏、践踏。

孝亲起于自身,敬老见于小事,孝与和谐相伴、与爱心同行,它是家庭和睦团结的纽带,没有一个家庭的和谐,就不可能有社会的稳定,也不可能在全社会形成合力,也难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弘扬孝道文化,它是我们这个民族齐心协力、完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崛起的中国梦的润滑剂和助推器。其三,孝道文化是社会文明道德的基础。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党校给领导干部讲话时提到,要读好书读善书。特别谈到:各级领导干部应该读读《弟子规》。实际上《弟子规》开篇就是“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里都有明确的内容: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另外孝道文化所倡导“敬亲、侍疾、立身、谏诤jiàn zhèng、善终、感恩”等都是任何一个文明社会发展的基础。人与人和谐了,家庭才会和谐,家庭和谐了,社会才会文明和谐。

尽管在当代社会,人们似乎更加注重社会角色和社会道德,而不甚重视其家庭私德,这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中国古代视孝道为一切道德之基本,是一种更为深刻而渊源的思想观念,是一种不宜移易的理念。所以,我们应认识到这是当代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出发点。对个人来讲,倡导孝道文化,是一种美的一种修养和素质的体现;对家庭而言,倡导孝道文化,有助于家庭成员的关系融洽、构建家庭幸福;对社会而言,倡导孝道文化,有助于社会道德的提升、社会发展的和谐文明。孝老爱亲是温情、是动力、更是一种美德,是一座人与人之间架起的爱心桥梁。这正是:家兴人兴国家兴,福旺财旺运气旺。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正是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东方文明促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文化发展与国家的强盛。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是文化的复兴,要实现美好的中国梦,必须在中华民族重视汲取和崇尚先祖们所创立的孝道文化。孝道的时代价值,就是构建和谐文明的家庭关系和和谐的社会关系,它是我们这个民族齐心协力、完成小康社会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崛起的中国梦的润滑剂和助推器。

孝道在当今社会遇到了哪些新问题呢?

艾君:传统“孝道”出现断层观念淡漠

应该承认,长期以来,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出现了断层,孝道观念淡漠,人们难以正确对待孝道文化的合理内核。尽管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出现了一段时期的断层,但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意识形态领域。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时代在发展、中西文化在激烈碰撞,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孝道文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问题,这需要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和重新的认识。

另外,进入现代社会,我国社会结构正处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计划生育政策推行社会上也出现大量独生子女。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一是道德观念的冲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支撑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道德底线在发生变化。传统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丢失,新的道德观尚没有建立起来。处在迷惑状。眼下拜金主义盛行,信仰和价值观缺失,社会风气乌烟瘴气,新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还没建立起来或得到认可,需要一种爱心和奉献精神来引导社会。

二是养老观念的变化。传统的家庭赡养老人观念正在被走向社会化社保体系,家庭养老和照料老年人的功能日益弱化。以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的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三是老人地位傍落。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生产方式科技含量的提高,作为农业社会经验和智慧化身的老年人的优势丧失,地位傍落;

四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青年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和照料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趋势和家庭在现代社会中职能的简约化,家庭养老和照料老年人的功能日益弱化;

五是家庭养老空间萎缩。随着独生子女政策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家庭承担养老和照料老年人的空间越来越小。特别是拜金主义日盛,道德观念法律意识出线裂痕,损害老年人的风气抬头,个别地方甚至出现触目惊心的虐老案件。

当今如何“尽孝”和“孝道”传承问题

艾君:父母要靠品质和行为影响后代

我个人认为,尽孝的问题还是指父母老了的赡养问题。平时作为在外打拼的儿女要带着“孝心”常回家看看。

当代社会尽孝问题真的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无法去探索它,但是因为社会结构和人的观念在发生变化,在农业社会这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在从农业社会往工业社会过度的标准无法界定,尽孝问题难以形成统一的行为规则。父母的需求无法界定,父母满意是尽孝,我认为你送来的东西他们或许不见得喜欢,所以父母的需求是尽孝的根本。

父母、儿女是个很广义涵盖面很广的词语,所以当今社会我个人认为,对如何孝敬父母问题,还要因人而异、因家庭而异。根据父母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去决定孝敬父母的方法。孝敬父母也要与时局进、科学发展,这才适应了当代文明价值观。但无论如何说,追求与老人团圆、老人老了要担负起赡养、善待的职责,就是最好的孝敬。

传统的“孝(24孝)已经不合时宜”,但“孝文化应该发扬”,如何去发扬?因为孝其反映了人的一种修养、一种品质、一种道德、做人的本分和一种社会文明。孝道是什么?我认为孝道就是德,有德之人必有孝、必讲孝。

俗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就是说有有什么样的父母一定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因此,在家庭这个最具体最小的单位中“孝”,父母要言传身教、身体力行、靠自己的品质和行为影响自己的孩子。

所以,我认为,尽孝父母才会拥有孩子尽孝自己。只有自己尽孝父母才会得到孩子尽孝自己。人人都有老了的时候,在你老了的时候,你是否希望你的孩子能常回家看看?那每个人就从自己做起吧!

“孝道”政府能扮演的角色以及入法问题

艾君:“孝文化”某些内容和行为可入法

我个人认为,孝道文化毕竟是道德范畴的东西。道德是法律之魂,没有道德作为规范法律也会显得苍白,显得没有方向。没有法律为它保驾护航道德也显得苍白无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孝道文化本身无法入法,只能是一种鼓励倡导弘扬宣传的成分,就像我国的一些劳模、道德模范评选,更多的是一种精神鼓励。

但反应孝道文化的某些内容和行为可以入法。例如,赡养老人问题或者99重阳节可以放假回家看望老人等问题。

当今社会每个家庭、每个老人对孝行的需求和看法不同,对孩子尽孝的要求也不同,所以“孝行入法”个人不看好,因为孝行属于道德的范畴,只能教育引导弘扬传播。法有强制的含义。

个人认为,关于孝道文化毕竟是道德范畴的东西。政府能做的就是抓好法律制度建设同时,抓好规范意识、树立榜样、弘扬孝道精神等文化教育方面的宣传工作。

抓宣传教育。孝敬、平等、保障、共享、和谐是新孝道文化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基础。因此,要通过新闻媒体、教育机构在全社会进行孝道文化的宣传,规范人们的意识,树立公民新的孝道精神。

抓法律制度。新孝道文化建设不是抽象的。我们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并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也要发挥传媒的作用,谴责严重败坏孝道的不道德行为。从娃娃抓起。要使我们的下一代从小懂得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中小学校要使敬老、养老、助老的德育教育在中小学生中入脑入心。从家庭抓起。家庭是社会细胞,在家庭不仅要使家庭成员懂得敬老爱老助老的重要性,更要使他们身体力行地为老年人提供—个精神舒畅的家庭环境。从社区抓起。社区是居民的重要活动场所,也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要立足社区,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道德教育,在社会树立敬老、养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促进积极老龄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媒体在传播“孝”中所发挥的作用

艾君:引领好“孝道”文明风尚

当今是一个信息的时代,媒体在传播“孝文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传播手段主要靠人的传播,也就是二步信息的传播。而当今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的时代,尤其是新媒体的出现,让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作用更加显著。怎样让人喜闻乐见、走脑入心。新媒体的网络的便捷、迅速、直观、互动、监督以及多样化、多功能的传播手段为人类社会增加了靓丽而又复杂的一道传播风景,在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所以应该发挥好新媒体的作用,不仅仅要采取新闻的形式,更要以网络等新媒体为平台、以传统媒体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网络寓教于乐活动。

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住网络在我国发展的运行规律和网络人群结构的变化特点,有针对性推动“孝文化”的传播。

二是充分把握名流、精英以及群体组织一族的言论、信息对青少年以及草根阶层的影响作用。也就是说,他们的负面影响作用才是网络谣言、“三俗”的主要传播源。

三是建立起一支各种结构、成分共存的网络“孝文化”道德文明作者队伍,尤其要吸收有正义感、责任心、思维敏锐的社会名流,发挥他们的辐射、影响和带动作用。

四是发挥好中小学和社区作用,开设文明上网课,从小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思想教育,并列入青少年网络道德明星评选。

五是发挥主流网络媒体的作用,对于网络道德文明作者队伍的作品以及成员要求博客、论坛做重点推广。

六是以网络新媒体为平台、以传统媒体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网络寓教于乐活动。渗透传播到网络的各个门类,如博客、游戏、聊天室、球迷论坛,甚至手机平台。

七是摸准青少年上网的脉搏,借鉴商业网站做法,融入草根文化形式,进一步拓宽传播“孝文化”内容。例如,可开发一种文明进入程序,设计成文明上网、文明知识等小游戏软件,要求各大门户网站,在进入有互动作用的博客、游戏、聊天室、球迷论坛等的过程中,必须先进行简单的游戏知识问答。答对了,既可抽奖又可轻松,达到寓教于乐。

可以说,网络的便捷、迅速、直观、互动、监督以及多样化、多功能的传播手段为人类社会增加了靓丽而又复杂的一道传播风景,在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所以,笔者认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要着眼于网络,不仅仅要采取新闻的形式,更要渗透到网络的各个门类。

总之,网络已经成为我们认识世界、洞察世界,开阔思维、增长知识,获得信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网络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生活、学习实践的另一个特殊的世界。能接受人类新的时代文明理念,就是对科学发展观以及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最好理解。因而,如何精心组织好网络活动,注重实效,以传播引领“孝”文明风尚,需要社会群策群力。

艾君:尽孝父母才会拥有孩子尽孝自己

只有自己尽孝父母才会得到孩子尽孝自己。人人都有老了的时候,在你老了的时候,你是否希望你的孩子能常回家看看?那每个人就从自己做起吧!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